朔方书事

张蠙 〔唐朝〕

秋尽角声苦,逢人唯荷戈。

城池向陇少,岐路出关多。

雁远行垂地,烽高影入河。

仍闻黑山寇,又觅汉家和。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深秋时节,军中的号角声听起来格外悲苦,所遇到的人都只扛着兵器。

向陇地方向去,城池越来越少;出了关隘,岔路就变得很多。

大雁向远方飞去,身影几乎要垂到地面;烽火台高耸,它的影子倒映在河中。

仍然听说黑山的贼寇,又在寻求与汉朝和亲。

1. 朔方:古代重要的北方边疆地区,在历史上常是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锋的前沿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 角声:在古代军队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角声有不同的含义,如集合、出发、报警等,是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

3. 烽火台:古代边疆的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通过点燃烟火来传递军情,距离可达数十里,形成一个完整的通讯网络,在抵御外敌入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和亲政策: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了缓和矛盾、巩固边防而采取的一种政治联姻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5.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和现实批判精神,多反映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以及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张蠙的这首诗便体现了晚唐诗歌的这一特点。

  • 朔方:古代北方边地,此处指北方边疆地区。
  • 角声:军中的号角声,常用以传达命令、警报等。
  • 荷戈:扛着兵器,荷,扛着;戈,古代的一种兵器。
  • :指陇山,在今甘肃一带,此处代指西北边疆地区。
  • 岐路:岔路。
  • :指边关、关隘。
  • :烽火台,古代边疆用来传递军情的高台,遇有敌情则点燃烟火报警。
  • 黑山寇: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者,黑山,地名,在今内蒙古境内,此处泛指北方边疆的敌方势力。
  • 汉家:指唐朝,唐人常以汉自喻。
  • :和亲,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联姻等方式达成和平。

《朔方书事》是晚唐诗人张蠙描写北方边疆生活与局势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以诗人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从边疆的秋景、军民状态写起,再到边疆的地理环境、军事设施,最后点出边疆的紧张局势,层层递进,将一幅苍凉而紧张的边疆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首联“秋尽角声苦,逢人唯荷戈”,开篇便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秋尽”点明时节,深秋本就给人萧瑟之感,而“角声苦”则将这种萧瑟与军旅的艰苦相结合,让我们仿佛能听到那悲苦的号角声在旷野中回荡。“逢人唯荷戈”则直观地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都处于备战状态,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边疆。

颔联和颈联是对边疆景象的具体描绘。“城池向陇少,岐路出关多”让我们了解到边疆的荒凉与行军的艰难,也暗示了边疆局势的复杂。“雁远行垂地,烽高影入河”则以生动的画面感,进一步渲染了边疆的苍凉与紧张。大雁本是自由迁徙的象征,在此却显得疲惫沉重;烽火台则是战争的预警,它的影子倒映在河中,仿佛将这种紧张也带入了水中。

尾联“仍闻黑山寇,又觅汉家和”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点出了边疆动荡的根源。“仍闻”说明侵扰不断,而“又觅汉家和”则反映出当时唐朝在边疆问题上的被动局面。这不仅是对当时边疆局势的客观描写,更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将边疆的自然景象、军事生活和政治局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感受到边疆苍凉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是一首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诗作。

这首诗以“朔方书事”为题,紧扣边疆生活与局势展开描写,格调苍凉沉郁,充满了边地的艰辛与紧张氛围。

首联“秋尽角声苦,逢人唯荷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入手,描绘了深秋时节边疆的景象。“角声苦”不仅写出了号角声的悲凉,更暗示了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士兵内心的苦楚;“逢人唯荷戈”则形象地展现了边疆备战的紧张状态,人人皆兵,时刻准备战斗。

颔联“城池向陇少,岐路出关多”,描写了边疆的地理环境。向陇地进发,城池渐少,显示出边疆的荒凉;出了关隘,岔路增多,既暗示了行军的艰难,也可能隐喻着边疆局势的复杂多变。

颈联“雁远行垂地,烽高影入河”,以景衬情,极具画面感。大雁远行,身影低垂,仿佛带着无尽的萧瑟;烽火台高耸,影子映入河中,既写出了烽火台的威严,也增添了边疆的紧张气氛。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事设施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苍凉与肃穆。

尾联“仍闻黑山寇,又觅汉家和”,点出了边疆的紧张局势。“仍闻”二字表明侵扰的频繁,“又觅汉家和”则既可能是敌方的策略,也反映出唐朝国力衰退下边疆维稳的艰难,全诗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此尽显。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雄浑,将写景、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生动地展现了晚唐边疆的风貌与困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蠙是晚唐诗人,当时唐朝国力衰退,边疆不宁,战乱频繁。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北方边疆地区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时边疆的紧张局势和军旅生活的艰苦。诗人通过对边疆秋景、军事设施以及边疆动态的描写,展现了晚唐时期边疆的动荡不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边疆军民的关切。

作者信息
张蠙

张蠙,字象文,清河(今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镇)人。唐懿宗咸通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唐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曾官校书郎、栎阳尉、犀浦令。后避乱入蜀。王建自立,蠙任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擅长律诗,以写边塞风光见长。诗歌境界开阔,语言浑朴。

古诗数量:100名句数量: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