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 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
农罢树阴黄犊卧, 斋时山下白衣来。
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
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
一条碧绿的溪水蜿蜒环绕着高耸的山陵,僧人携带的瓶钵恰好适合在这角落安放。
农事结束后,黄色的小牛卧在树荫下休息;到了斋饭时分,山下的平民百姓前来寺院。
院中的许多松树是往日寺门弟子栽种的,山间的道路是前代僧人开辟的。
面对三卷贝叶经上如来的教诲,难道能将心中的杂念修炼到如死灰般沉寂吗?
1. 唐代诗歌题材丰富,题咏寺院的诗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类别,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盛行和寺院文化的繁荣。
2. 诗中的“白衣”是古代对平民的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服饰文化与身份标识的关系。
3. “贝多”即贝多罗树,其叶可用来书写佛经,这反映了古代的书写材料在宗教传播中的应用。
4. 诗歌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借景抒情,颔联的动静结合,颈联的由今及古,尾联的以问作结等,体现了唐诗高超的艺术技巧。
5. 翁承赞的诗歌风格多清新自然,善于通过对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考,此诗是其风格的典型体现。
《题景祥院》是一首充满禅意与生活气息的唐诗。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围绕景祥院展开,从周围的自然风光到寺院的日常,再到对历史和禅理的思考,层次分明。
首联描绘了景祥院的地理环境,一条碧绿的溪水环绕着高大的山陵,这样的环境很适合僧人居住,“拖碧”一词用得极为形象,仿佛溪水像一条碧绿的绸带在山间延伸。
颔联转入对生活场景的描写,农忙过后,小牛在树荫下休息,这一静态画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到了斋时,山下的百姓来到寺院,又带来了动态的元素,一静一动,让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也体现了寺院与百姓生活的联系。
颈联则将目光投向了寺院的历史,松树是往日门人所种,道路是前朝释子所开,这不仅说明寺院历史悠久,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传承的力量,寺院的一切都承载着过往的记忆。
最后尾联,诗人由眼前的佛经引发思考,“可能心炼得成灰”这个问句,其实是诗人对自我修行的反思,也是对禅理的探求,让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祥院的细致描绘,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趣,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景祥院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寺院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首联“一溪拖碧绕崔嵬,瓶钵偏宜向此隈”,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溪水环绕高山的美景,同时点出僧人在此栖息的适宜,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巧妙结合。
颔联“农罢树阴黄犊卧,斋时山下白衣来”,描绘了农事结束后小牛休憩、斋时百姓前来的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寺院与周围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动静结合,画面感十足。
颈联“松多往日门人种,路是前朝释子开”,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过去,松树是昔日弟子所栽,道路是前代僧人所开,既写出了寺院的历史底蕴,也暗含了对寺院传承的感慨。
尾联“三卷贝多金粟语,可能心炼得成灰”,由景及理,面对佛经中的教诲,发出能否将心修炼到无牵无挂如死灰般的疑问,引人深思,增添了诗歌的禅意和哲思。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说理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翁承赞是唐朝诗人,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兴衰。《题景祥院》是他游览景祥院时所作。景祥院作为一座寺院,是当时人们修行、休憩的场所。诗人在游历过程中,被寺院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所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描绘景祥院的景象,表达自己对禅理和人生的思考。当时社会上佛教较为盛行,寺院往往建在风景优美之地,成为文人墨客常去的地方,这也为诗人创作此类诗作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