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
千嶂华山云外秀, 万重乡思望中深。
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
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
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
千嶂华山云外秀, 万重乡思望中深。
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
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
在幽静的地方搭建茅屋,靠近禅林,雨后初晴的景色与烟雾霞光映照在柳荫之中。
华山的千峰在云外显得格外秀丽,心中的万重思乡之情在眺望中愈发深沉。
年纪大了,嫌弃白发还偷偷拔掉,家境贫寒面对春风也勉强吟诵诗句。
在花旁水边,无人理解自己的心境,只能悠闲地散步,敞开衣襟。
1.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翁承赞的作品,属于唐诗范畴。
2.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华山下雨后的景色,抒发了思乡、叹老、安贫等复杂情感。
3. 诗中的“禅林”一词,反映了佛教在唐朝的传播与影响,当时佛教对文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一定的渗透。
4. 从诗歌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对仗工整。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题目《华下霁后晓眺》直接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在华山之下,雨后初晴的清晨眺望所见所感。
首联“结茅幽寂近禅林,霁景烟光著柳阴”,为我们勾勒出诗人的生活环境和眼前的美景。诗人在幽静的地方盖了茅屋,旁边就是佛寺,雨后的景色和烟霞映照在柳树上,画面感十足,也让我们感受到环境的宁静。
颔联“千嶂华山云外秀,万重乡思望中深”,视线由近及远,华山的山峰在云外显得格外秀丽,但这秀丽的景色却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万重”一词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深厚。
颈联“老嫌白发还偷镊,贫对春风亦强吟”,诗人将目光转向自身,写自己年老怕见白发,偷偷拔掉,生活贫困却依然在春风中勉强吟诗,这里面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生活的一种坚守。
尾联“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则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在花旁水边,虽然没人理解自己,但他依然悠闲地散步,敞开衣襟,体现出一种不为外界所扰的豁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把诗人的生活状态、情感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围绕“华下霁后晓眺”展开,首联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幽静以及雨后初晴的美景,“结茅幽寂近禅林”点明居住之地,“霁景烟光著柳阴”则勾勒出一幅清新的画面。颔联由景生情,远眺华山千峰的秀丽,触发了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景与情巧妙结合。颈联转向对自身状况的描写,“老嫌白发还偷镊”尽显岁月流逝的无奈,“贫对春风亦强吟”则体现了即使生活贫困,仍对生活保有一丝诗意的坚持。尾联以“花畔水边人不会,腾腾闲步一披襟”作结,描绘出诗人在无人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能悠闲自适的心境,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写景、抒情、叙事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与内心世界。
翁承赞是唐朝诗人,此诗创作于其在华山之下生活期间。从诗中“结茅幽寂近禅林”可知,他当时可能过着较为隐居的生活,靠近佛寺,环境幽静。诗中体现出的思乡之情以及面对贫老的感慨,可能是他在特定人生阶段,结合所处的环境和心境而作,借雨后清晨眺望之景抒发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