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北岩寺

黄滔 〔唐朝〕

北岩泉石清,本自高僧住。

新松五十年,藤萝成古树。

题诗昔佳士,清风二林喻。

上智失扣关,多被浮名误。

莲扃压月涧,空美黄金布。

江翻岛屿沈,木落楼台露。

伊余东还际,每起烟霞慕。

旋为俭府招,未得穷野步。

西轩白云阁,师辞洞庭寓。

越城今送归,心到焚香处。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北岩寺的泉水山石清幽,本是高僧修行之地。
新栽的松树已历五十载,藤萝缠绕化作古木。
当年题诗的才子们,清风般被二林寺传颂。
智慧者错过机缘,多被虚名所耽误。
莲门掩映月下涧,空见金碧辉煌处。
江涛翻涌岛屿沉,叶落楼台现真容。
我自东归时,常怀烟霞之慕。
刚被俭府征召,未能尽享野趣。
西轩白云阁中,师辞别洞庭居所。
今日越城相送,心已随香火同驻。

1. 唐代佛教寺院的空间美学特征
2. "题诗佳士"反映的唐代文人题壁传统
3. 诗中"上智失扣关"化用的《论语》典故
4. 晚唐幕府文人的隐逸情结表现方式
5. 黄滔诗歌"清丽中见骨力"的语言风格

  • 北岩寺:诗中僧人修行之所,以清泉奇石著称
  • 二林喻:借指庐山东西二林寺,喻高僧德行
  • 莲扃:佛寺门扉,象征清净佛门
  • 俭府:节度使府邸,指作者被幕府征召
  • 西轩白云阁:僧人暂居的洞庭湖畔建筑

本诗核心在于"清"与"误"的矛盾统一:首联"泉石清"确立超脱基调,但"浮名误"又揭示尘世羁绊。诗人巧用三种意象群:
① 自然意象(松萝/江木)展现岁月流逝
② 建筑意象(莲扃/楼台)象征修行境界
③ 行为意象(题诗/焚香)寄托精神追求
尾联"心到焚香处"采用禅宗"即心是佛"的观照方式,使送别主题升华为精神皈依的仪式。

全诗以时空交错手法展开:前六句写北岩寺古今变迁,"新松"与"古树"形成时间张力;中四句"黄金布"与"楼台露"构成虚实对照;后六句转入送别现场,"烟霞慕"与"焚香处"遥相呼应。诗人通过佛寺景物的层递描写,暗喻修行境界,尾联"心到焚香处"更以禅意收束全篇。

此诗作于黄滔晚年任职福建节度使幕府期间。当时诗人送别一位曾暂居洞庭白云阁的僧人返回北岩寺,诗中既描绘了北岩寺的清幽景致,又通过"浮名误"等句抒发了对仕宦生涯的复杂心绪,体现了晚唐文人儒释思想的交融。

作者信息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志委主编《福建历代状元》有载,黄滔次孙,黄珦次子、黄仁愿之弟)居晋江潘湖;黄公度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居莆田东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黄洽居福州候官(今属福清与闽候交界处)东里;尚书1人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居浙江紫...

古诗数量:220名句数量: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