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
一船风雨分襟处, 千里烟波回首时。
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
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
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
一船风雨分襟处, 千里烟波回首时。
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
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
层层叠叠的愁绪只有自己知晓,那苦涩如同吞咽了黄檗般难耐,又像乱丝一样纷乱无章。
在满船风雨中与你分别,回首望去,千里烟波浩渺。
家乡的田园经历战乱之后已是面目全非,在这偏远荒凉之地,时光匆匆,已临近秋天。
鸣叫的蝉儿似乎也领会我那悠远的情思,在田间小路上一声声叫着,仿佛在哀怨柳树的衰败。
1. 黄滔,晚唐文学家,擅长诗文,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2.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苦于吞蘖乱于丝”将愁绪比作吞蘖的苦和乱丝的杂。
3. 诗中的“分襟”是古代表示离别的常用说法。
4. 晚唐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愁苦、思乡等情感。
这首《旅怀寄友人》是黄滔在旅途中寄给友人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开篇便直抒胸臆,点出自己内心的愁绪之深,这种愁绪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接着回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风雨交加的环境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而千里烟波的景象则体现出与友人相隔之远,思念之情由此而生。
随后,诗人想到了家乡,经过战乱的田园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忧虑。同时,自己身处偏远荒凉之地,眼看着秋天就要到来,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凄凉让他的愁绪更加浓重。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鸣蝉,赋予蝉人的情感,说蝉似乎懂得他的心意,蝉的鸣叫像是在哀怨柳的衰败,其实这是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旅途中的各种愁绪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诗围绕“旅怀”展开,将浓浓的愁绪贯穿始终。首联“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愁绪的深重与纷乱,“吞蘖”的苦和“乱丝”的杂,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煎熬。
颔联“一船风雨分襟处,千里烟波回首时”,以景衬情,通过“一船风雨”“千里烟波”的景象,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画面感极强。
颈联“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由对友人的思念转向对家乡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战乱后的家乡、偏远荒凉的处境以及即将到来的秋天,都加深了诗人的愁绪。
尾联“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将蝉拟人化,蝉的鸣叫仿佛是在理解诗人的情思,又像是在哀怨柳树的衰败,实则是诗人借蝉鸣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怅惘,余味悠长。
黄滔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远离家乡、漂泊他乡的旅途中所作。他经历了战乱对家乡的破坏,在旅途中思念友人,内心充满了愁绪,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抒发自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