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怀寄友人

黄滔 〔唐朝〕

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

一船风雨分襟处, 千里烟波回首时。

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

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层层叠叠的愁绪只有自己知晓,那苦涩如同吞咽了黄檗般难耐,又像乱丝一样纷乱无章。

在满船风雨中与你分别,回首望去,千里烟波浩渺。

家乡的田园经历战乱之后已是面目全非,在这偏远荒凉之地,时光匆匆,已临近秋天。

鸣叫的蝉儿似乎也领会我那悠远的情思,在田间小路上一声声叫着,仿佛在哀怨柳树的衰败。

1. 黄滔,晚唐文学家,擅长诗文,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2. 诗歌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苦于吞蘖乱于丝”将愁绪比作吞蘖的苦和乱丝的杂。

3. 诗中的“分襟”是古代表示离别的常用说法。

4. 晚唐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愁苦、思乡等情感。

  • 重叠愁肠:形容愁绪层层叠叠,十分浓重。
  • 吞蘖:吞咽黄檗,黄檗是一种味苦的植物,这里比喻内心的苦涩。
  • 分襟:分别,离别。
  •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
  • 故国:家乡。
  • 穷荒:偏远荒凉的地方。
  • 逼秋期:临近秋天。
  • 悠扬意:悠远深沉的情思。
  • 陌上:田间小路上。

这首《旅怀寄友人》是黄滔在旅途中寄给友人的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开篇便直抒胸臆,点出自己内心的愁绪之深,这种愁绪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接着回忆与友人分别的场景,风雨交加的环境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而千里烟波的景象则体现出与友人相隔之远,思念之情由此而生。

随后,诗人想到了家乡,经过战乱的田园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这让他心中充满了忧虑。同时,自己身处偏远荒凉之地,眼看着秋天就要到来,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凄凉让他的愁绪更加浓重。

最后,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鸣蝉,赋予蝉人的情感,说蝉似乎懂得他的心意,蝉的鸣叫像是在哀怨柳的衰败,其实这是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整首诗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旅途中的各种愁绪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诗围绕“旅怀”展开,将浓浓的愁绪贯穿始终。首联“重叠愁肠只自知,苦于吞蘖乱于丝”,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愁绪的深重与纷乱,“吞蘖”的苦和“乱丝”的杂,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煎熬。

颔联“一船风雨分襟处,千里烟波回首时”,以景衬情,通过“一船风雨”“千里烟波”的景象,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以及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画面感极强。

颈联“故国田园经战后,穷荒日月逼秋期”,由对友人的思念转向对家乡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感慨,战乱后的家乡、偏远荒凉的处境以及即将到来的秋天,都加深了诗人的愁绪。

尾联“鸣蝉似会悠扬意,陌上声声怨柳衰”,将蝉拟人化,蝉的鸣叫仿佛是在理解诗人的情思,又像是在哀怨柳树的衰败,实则是诗人借蝉鸣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与怅惘,余味悠长。

黄滔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远离家乡、漂泊他乡的旅途中所作。他经历了战乱对家乡的破坏,在旅途中思念友人,内心充满了愁绪,于是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作者信息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志委主编《福建历代状元》有载,黄滔次孙,黄珦次子、黄仁愿之弟)居晋江潘湖;黄公度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居莆田东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黄洽居福州候官(今属福清与闽候交界处)东里;尚书1人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居浙江紫...

古诗数量:220名句数量: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