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夜投献座主

未知 〔唐朝〕

辟开公道选时英,神镜高悬鉴百灵。

混沌分来融间气, 欃枪灭处炫文星。

烛然兰省三条白,山束龙门万仞青。

圣教中兴周礼在,不劳干羽舞明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开辟出公正的道路选拔当代的英才,如同高悬的神镜能明察世间万物。

自混沌初开便融合了天地间的灵气,在邪恶之星消失的地方,文星闪耀光芒。

兰省之内烛火明亮,(官员)身着三条白色官服;群山环绕的龙门,有万仞青山耸立。

圣人的教化重新兴盛,周礼依然存在,无需用干羽这类礼乐之物在朝堂上举行仪式(来宣扬教化)。

1. 省试: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是考生考取进士等功名的关键环节。

2. 座主与门生:唐代科举中,进士称主考官为座主,主考官称被录取的进士为门生,这种关系在当时的官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文星:即文昌星,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主宰文运兴衰的星宿,常被用来代指有才华的文人或与文学相关的事物。

4. 周礼: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推崇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羽:古代用于礼乐仪式的器具,干为盾牌,羽为鸟羽装饰的舞具,后来常代指礼乐教化。

  • 省试: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
  • 座主:唐代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 时英:当代的英才。
  • 神镜:比喻公正清明的选拔机制或主考官的慧眼。
  • 百灵:指世间万物、各种人才。
  • 混沌:指宇宙未形成前的模糊状态,这里代指天地初开。
  • 间气:指天地间的灵气,古人认为是产生杰出人物的灵气。
  • 欃枪:彗星的别称,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这里代指邪恶势力或不好的事物。
  • 文星:即文昌星,传说中主宰文运的星宿,这里代指有才华的文人。
  • 兰省:指秘书省,唐代官署名,后多泛指中央官署。
  • 三条白:指官员所穿的白色官服,这里代指官员。
  • 龙门:这里指科举考试的试场,也象征着仕途的门槛。
  • 万仞青:形容山极高,青色的山峦高耸入云。
  • 圣教:指圣人的教化,儒家的学说。
  • 周礼:周代的礼制,代指古代的礼乐制度。
  • 干羽:干为盾牌,羽为羽毛装饰的舞具,古代用于礼乐仪式,这里代指礼乐教化。
  • 明庭:指朝廷。

《省试夜投献座主》这首诗是唐代科举文化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内容上看,诗人紧扣省试这一核心事件,对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人才选拔的重要性进行了歌颂。

诗的开篇便点出“公道选时英”,直接表达了对科举制度能公正选拔人才的认可,这反映了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中作为选拔人才重要途径的地位。“神镜高悬鉴百灵”的比喻,既赞美了主考官的慧眼识珠,也暗示了科举考试如同明镜一般,能辨别出真正的贤才。

中间两联通过对天地灵气、文星闪耀以及考场环境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科举考试的神圣与重要。将人才的出现与天地自然相联系,赋予了人才选拔一种神秘而崇高的色彩;而“龙门”的意象,则让我们感受到科举对于古代文人而言,是跨越阶层、实现理想的重要门槛。

尾联将科举制度与圣教、周礼相结合,体现了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以及对儒家文化和古代礼制的尊崇。他们认为,通过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能够传承和弘扬圣教,维护社会秩序,使朝廷无需过多借助外在的礼乐形式就能实现良好的治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考试的记录和对主考官的投献,更折射出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文人的价值追求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全诗围绕科举考试与人才选拔展开,意境开阔,格调昂扬。首联“辟开公道选时英,神镜高悬鉴百灵”,以“神镜”为喻,赞美了科举制度的公正,能选拔出真正的英才,奠定了全诗对科举制度肯定的基调。

颔联“混沌分来融间气,欃枪灭处炫文星”,从天地初开的宏大视角入手,将人才的产生与天地间的灵气联系起来,又以“欃枪灭”与“文星炫”对比,突出了贤才得以彰显的良好环境,暗含对当下选拔制度能摒弃邪恶、弘扬贤才的赞扬。

颈联“烛然兰省三条白,山束龙门万仞青”,描绘了考场及周边的景象,“烛然兰省”营造出庄重的氛围,“山束龙门”则以险峻的山势衬托出科举考试的重要性与难度,也暗示了通过考试后的光明前景。

尾联“圣教中兴周礼在,不劳干羽舞明庭”,将科举制度与圣人教化、古代礼制联系起来,认为在当下圣教中兴、礼制完善的情况下,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能够辅助朝廷,无需再用额外的礼乐仪式来宣扬教化,升华了主题,表达了对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肯定。

这首诗是唐朝时期一位未知作者在省试结束的夜晚投献给主考官(座主)的作品。省试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重要考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考生们经过层层选拔来到这里参加考试,希望能考取功名。作者在考试结束后写下此诗,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表达对主考官公正选拔人才的赞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借此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对科举制度的认同,希望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