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者朝见后归山

未知 〔唐朝〕

暂随蒲帛谒金銮,萧洒风仪傲汉官。

天马难将朱索绊, 海鳌宁觉碧涛宽。

松坛月作尊前伴,竹箧书为教外欢。

神鼎已乾龙虎伏,一条真气出云端。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暂且随着朝廷的征召文书拜见帝王,潇洒的风度仪表傲视朝中百官。

天马难以用红色绳索羁绊,海鳌怎会觉得碧绿波涛宽广。

松树下的坛场,明月作樽前同伴;竹箱里的书籍,成为教义之外的欢娱。

神鼎已然干涸,龙虎蛰伏,一缕真气直冲云端。

1. 唐代道教地位:唐代皇室尊奉道教,认老子为祖先,道教在唐代得到极大发展,道士常与朝廷有密切联系。

2. 诗中意象:“天马”“海鳌”常用于比喻不受拘束、气度宏大的人或事物;“松”“竹”“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来象征高洁、清幽品格的意象。

3. 道教术语:“神鼎”“龙虎伏”“真气”均为道教常用术语,与炼丹、修行相关,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

  • 蒲帛:古代朝廷征召贤士时所用的礼物,这里代指朝廷的征召。
  • 金銮:指金銮殿,代指朝廷、帝王。
  • 萧洒:同“潇洒”,形容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呆板。
  • 风仪:风度仪表。
  • 汉官:这里泛指朝中官员。
  • 天马:传说中奔驰神速的天马,比喻道者不受拘束的性情。
  • 朱索:红色的绳索,这里指束缚。
  • 海鳌:海中的大鳖,比喻道者气度宏大。
  • 松坛:指道士修道的坛场,多在松树下。
  • 竹箧:竹制的箱子,用来装书籍等物。
  • 教外:指道教教义之外。
  • 神鼎:古代传说中象征权力或炼丹用的鼎,这里可能与道教炼丹有关。
  • 龙虎伏:道教术语,指炼丹过程中龙虎(象征铅汞等药物)蛰伏,比喻修行达到一定境界。
  • 真气:道教指人体内的元气,也指天地间的灵气。

《送道者朝见后归山》是一首送别道士的七言律诗,虽作者不详,却生动展现了唐代道教文化背景下一位道者的形象与心境。

开篇从道者入朝写起,“暂随蒲帛”点出其入朝的缘由并非贪恋官场,“萧洒风仪傲汉官”则直接刻画其超然的气度,与世俗官员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用“天马”“海鳌”两个有力的比喻,进一步强调道者不受世俗束缚的本性,为其归山的选择做了铺垫。

后两联转向归山后的情景,松坛赏月、竹箧读书,描绘出一种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修道生活,与前文的朝堂经历形成对照,突出道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与契合。尾联以道教修行的境界作结,既赞美了道者的高深修为,也暗寓了其归山是回归本真、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选择。

整首诗通过对道者入朝与归山的描写,寄托了对超然物外、不慕荣利品格的推崇,同时也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全诗围绕“道者朝见后归山”展开,塑造了一位风度潇洒、不慕荣利、修行高深的道者形象。

首联“暂随蒲帛谒金銮,萧洒风仪傲汉官”,写道士应召入朝,却以潇洒风度傲视百官,凸显其不媚世俗的品格。“暂随”二字暗示其入朝并非本意,为后文归山埋下伏笔。

颔联“天马难将朱索绊,海鳌宁觉碧涛宽”,以天马不受羁绊、海鳌不畏涛宽为喻,生动展现道者追求自由、气度宏大的精神境界,比喻贴切,气势不凡。

颈联“松坛月作尊前伴,竹箧书为教外欢”,转向描写道者归山后的生活,松坛、明月、竹箧、书籍,勾勒出清幽雅致的修道环境,体现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

尾联“神鼎已乾龙虎伏,一条真气出云端”,以道教炼丹术语作结,既写出道者修行高深,又暗喻其摆脱尘俗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意境高远,余韵悠长。

此诗作者不详,从诗题“送道者朝见后归山”可知,创作背景是诗人送别一位道士。这位道士曾应朝廷征召入朝觐见,如今完成使命后回归山林。唐代道教兴盛,不少道士受到朝廷礼遇,常有道士入朝参政或被召见的情况,诗中描绘的道者朝见后归山的情景,正是这一社会背景的反映。诗人通过此诗表达对道者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品格的赞赏。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