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

徐夤 〔唐朝〕

人事飘如一炷烟,且须求佛与求仙。

丰年甲子春无雨, 良夜庚申夏足眠。

颜氏岂嫌瓢里饮,孟光非取镜中妍。

平生生计何为者,三径苍苔十亩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人世间的事情就像一炷烟一样飘忽不定,姑且只能去求佛拜仙了。

丰收的甲子年春天却没有雨水,庚申日的美好夜晚夏天能够睡个安稳觉。

颜渊难道会嫌弃用瓢来饮水吗?孟光并非追求镜子里的美丽容颜。

我这一生的生计依靠的是什么呢?便是那长满青苔的三条小路和十亩田地。

1. 天干地支纪年法:甲子是天干地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两两相配,共60个组合,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2. 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孔子曾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 孟光与梁鸿:东汉时期的一对夫妻,孟光对丈夫梁鸿非常敬重,每次送饭都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举案齐眉”的典故由此而来,他们二人以夫妻和睦、安贫乐道闻名。

4. 三径:出自汉代蒋诩的典故,后成为隐士居所的代称,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表达归隐之意。

  • 人事:人世间的事情、变故。
  • 飘如一炷烟:像一炷烟那样飘忽不定,形容人事无常。
  • 求佛与求仙:寻求佛和仙的庇佑,表达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超脱的渴望。
  • 丰年甲子:甲子年本是丰收之年。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的一种方式。
  • 良夜庚申:庚申日的美好夜晚。庚申,天干地支纪日的一种。
  • 颜氏: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
  • 瓢里饮:用瓢来饮水,形容生活简朴。
  • 孟光:东汉梁鸿的妻子,以品德高尚著称,“举案齐眉”的典故主角之一。
  • 镜中妍:镜子里的美丽,指外在的容貌美。
  • 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泛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 苍苔:青色的苔藓,常生长在潮湿、幽静的地方,衬托隐居环境的清幽。

《人事》这首诗是晚唐诗人徐夤的作品,全诗围绕“人事”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和态度。

开篇诗人用“一炷烟”来比喻人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的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在这样的感慨之下,诗人产生了“求佛与求仙”的想法,这其实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现。

接着,诗人通过“丰年无雨”“良夜足眠”这样看似矛盾的景象,进一步说明世事的无常,很多事情并不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发展。

然后,诗人引入颜回和孟光的典故,这是非常巧妙的。颜回不嫌瓢饮,体现了他安于贫困、注重精神追求的品质;孟光不追求镜中容颜,展现了她重内在品德的态度。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表明了自己所推崇的价值观,即不看重外在的物质和容貌,而重视内在的精神修养。

最后,诗人明确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三径苍苔十亩田”,这是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愿景,远离尘世的纷扰,过着简朴、清幽的生活,这既是对前文所表达的对现实无奈的一种回应,也是诗人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通过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对古人高尚品德的赞美,最终落脚到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时期文人的一种典型心境。

首联“人事飘如一炷烟,且须求佛与求仙”,开篇便点出人事无常,像烟一样飘忽不定,既写出了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于是寄希望于求佛求仙,开启了全诗对人生态度的探讨。

颔联“丰年甲子春无雨,良夜庚申夏足眠”,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看似反常的现象,丰收之年却春天无雨,美好的夜晚在夏天能安稳入睡,暗示了世事的难以预料,进一步烘托出人事无常的主题。

颈联“颜氏岂嫌瓢里饮,孟光非取镜中妍”,引用颜回和孟光的典故,赞美了他们安贫乐道、重内在品德而非外在物质或容貌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格的推崇和向往。

尾联“平生生计何为者,三径苍苔十亩田”,诗人自问一生的生计依靠什么,给出了“三径苍苔十亩田”的答案,明确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过着清幽简朴生活的愿望,呼应了前文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使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刻的人生感悟,用典恰当,情景交融,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徐夤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往往感到理想难以实现,对现实感到失望和无奈。徐夤的这首《人事》便反映了这种心境,诗人目睹人世间的种种变幻无常,对现实感到迷茫,于是产生了对超脱尘世、归隐田园的向往,借诗歌抒发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作者信息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古诗数量:263名句数量: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