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庭惜牡丹

徐夤 〔唐朝〕

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 红艳已空犹倚栏。

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干。

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东风吹落牡丹,令人肝肠寸断,这象征吉祥瑞气的花朵难以长久留存。

青春年华不会停留,想到此不禁使人垂泪;鲜艳的花色已经凋零,却还独自倚靠着栏杆。

堆积的苔藓下,芳香的花蕊已经散尽;晴朗的阳光高照,花瓣上的露水也已干涸。

明年枝叶将会更加繁茂,定会绽放出加倍芬芳的花朵,供游人观赏。

1. 徐夤:晚唐诗人,字昭梦,莆田人。工诗,尤擅咏物,其诗构思精巧,语言华美。

2. 牡丹在唐代的文化意义:唐代牡丹被誉为“花王”,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是当时社会文化中重要的审美对象,众多诗人都曾吟咏牡丹。

3.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韵律和谐。

4. 借景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牡丹凋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的感慨。

  • 郡庭:指郡府的庭院。
  • 惜:惋惜,珍惜。
  •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
  • 东风:春风。
  • 为祥为瑞:指牡丹被视为吉祥瑞气的象征。
  • 久留难:难以长久留存。
  • 青春不驻:青春时光不会停留。
  • 堪:能够,足以。
  • 红艳已空:指牡丹的鲜艳花色已经凋零殆尽。
  • 犹:还,仍然。
  • 倚栏:靠着栏杆。
  • 积藓:堆积的苔藓。
  • 销:消散,消失。
  • 香蕊:芳香的花蕊。
  • 露华干:露水干涸。露华,指露水。
  • 万叶千枝长:形容枝叶繁茂生长。
  • 倍发芳菲:绽放出更加浓郁的芬芳。
  • 借客看:供游人观赏。

《郡庭惜牡丹》是晚唐诗人徐夤的一首佳作,通过对郡庭中牡丹从凋零到对来年绽放的期盼的描写,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首先,我们从题目“郡庭惜牡丹”就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基调是“惜”,也就是惋惜。开篇“肠断东风落牡丹”,用“肠断”一词强化了这种惋惜之情,东风本是催生万物的,在这里却吹落了牡丹,形成一种对比。“为祥为瑞久留难”则点出牡丹的象征意义和它难以长久留存的特性,为下文的感慨做了铺垫。

接着看颔联,诗人由牡丹的凋零联想到青春的逝去,“青春不驻堪垂泪”,将对花的惋惜延伸到对人生的感慨,更具普遍性。“红艳已空犹倚栏”,描绘出牡丹凋零后依然倚栏的姿态,仿佛不舍离去,更添伤感。

颈联进一步细致地描绘了牡丹凋零后的景象,“积藓下销香蕊尽”写出了牡丹的香蕊在苔藓的覆盖下散尽,“晴阳高照露华干”则写出了露水在阳光照耀下干涸,这些细节都在强化牡丹凋零后的衰败,让读者更能体会诗人的惋惜。

最后尾联,诗人的情感发生了转变,从伤感转为对未来的希望。“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相信明年牡丹会生长得更加繁茂,绽放出更美的花朵,这种对未来的期盼,让整首诗不至于过于消沉,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坚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牡丹的细致描写,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巧妙结合,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又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好诗。

这首诗围绕“惜牡丹”展开,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首联“肠断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牡丹凋零的极度惋惜之情,同时点出牡丹作为祥瑞象征却难以久留的特点。

颔联“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由花及人,将牡丹的凋零与青春的逝去联系起来,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犹倚栏”的细节描写,更添几分凄凉。

颈联“积藓下销香蕊尽,晴阳高照露华干”细致描绘了牡丹凋零后的景象,堆积的苔藓、散尽的香蕊、干涸的露水,进一步渲染了衰败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尾联“明年万叶千枝长,倍发芳菲借客看”笔锋一转,由悲转喜,展望明年牡丹将会更加繁茂芬芳,给人以希望,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期盼。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情感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徐夤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王朝由盛转衰。牡丹在唐代是富贵吉祥的象征,深受人们喜爱,常被文人墨客写入诗中。此诗可能是诗人在郡府任职期间,看到庭院中的牡丹凋零,触景生情而作。诗人借牡丹的盛衰,感慨时光易逝、美好事物难以长存,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些许期盼。

作者信息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古诗数量:263名句数量: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