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常侍

徐夤 〔唐朝〕

怀君何计更留连,忍送文星上碧天。

杜预注通三十卷, 汉皇枝绍几千年。

言端信义如明月,笔下篇章似涌泉。

他日有书随雁足,东溪无令访渔船。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心中思念着你,却没有办法能让你再多停留片刻,只能忍痛送别你这颗文星去往高远的碧天。

你如同杜预一般学识渊博,注解典籍多达三十卷;又像汉皇的后裔那样,家族传承延续了几千年。

你言辞间的信义如同皎洁的明月,笔下写出的篇章就像喷涌的泉水般源源不断。

日后若有书信,请随着雁足寄来,不要让我在东溪苦苦寻访你的渔船(意指不要断绝音信)。

1. 常侍:古代官职名,在不同朝代职责略有不同,多为皇帝身边的侍从官,能参与朝政。

2. 文星:即文昌星,在古代神话中,是主宰文运功名的星宿,常被用来指代有才华的文人。

3. 杜预注《左传》:杜预是西晋著名的经学家,他所著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对《左传》的重要注解,对后世研究《左传》有很大影响。

4. 雁足传书: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后来常用“雁足”“雁书”等指代书信或传递书信。

5. 律诗特点:这首诗是一首律诗,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颔联和颈联是典型的对仗句,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 刘常侍:指诗人要送别的友人,担任常侍这一官职。
  • 留连:留恋,舍不得离开。
  • 文星:即文昌星,古人认为它主文运,这里用来称赞对方有才华,是文坛之星。
  • 碧天:青天,高空,这里指友人要去往的远方或更高的职位。
  • 杜预:西晋著名学者、将领,曾为《左传》作注,学识渊博。
  • 注通:注解疏通(典籍)。
  • 汉皇枝绍:指像汉朝皇室的后裔那样延续传承。枝绍,分支传承。
  • 言端:言辞方面。
  • 信义:信用和道义。
  • 似涌泉:像泉水涌出一样,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源源不断。
  • 雁足:古人有“雁足传书”的说法,指通过大雁传递书信。
  • 东溪:可能是诗人所在的地方或与友人相关的一处地点。
  • 无令:不要让,不要使。

《送刘常侍》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诗人徐夤通过对友人多方面的赞美,表达了深厚的情谊。

在理解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其送别诗的基调,体会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与怅惘。首联直接点出这种情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挽留友人,又不得不送别。

对于诗中的典故,如杜预、雁足传书等,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内容。杜预的典故是为了突出友人的学识,而雁足传书则体现了诗人对与友人保持联系的期盼。

诗中的对仗句是赏析的重点,颈联“言端信义如明月,笔下篇章似涌泉”,用生动的比喻分别赞美了友人的品德和才华,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更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展现了友人的优秀品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真挚的交往与深厚的情谊。

全诗围绕送别友人展开,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充满了对友人的赞美与不舍。

首联“怀君何计更留连,忍送文星上碧天”,开篇点题,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何计更留连”道出了想挽留却无可奈何的怅惘,将友人比作“文星”,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华,也暗示了友人此去的不凡。

颔联“杜预注通三十卷,汉皇枝绍几千年”,运用典故,以杜预的学识渊博来夸赞友人的才学深厚,以汉皇后裔的绵长传承来称颂友人的家世或品德的传承久远,从侧面烘托出友人的卓越。

颈联“言端信义如明月,笔下篇章似涌泉”,对仗工整,将友人的信义比作明月,形象地突出了其品格的高洁;将其文章比作涌泉,生动地展现了其文思的敏捷与才华的横溢,是对友人品德与才华的直接赞美。

尾联“他日有书随雁足,东溪无令访渔船”,以期盼友人来信作结,“雁足传书”的典故增添了诗意,同时“无令访渔船”的叮嘱,流露出诗人不愿与友人断绝联系的殷切之情,使离别之情更添一份绵长。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徐夤为送别友人刘常侍而作。从诗中内容来看,刘常侍应当是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且富有才华的人。当时刘常侍可能要离开某地去往远方,或许是升迁、调任,或是其他原因,诗人在送别之际,怀着不舍的心情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与敬佩,也抒发了离别时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未来保持联系的期盼。

作者信息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古诗数量:263名句数量: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