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筵中咏红手帕

徐夤 〔唐朝〕

鹤绫三尺晓霞浓,送与东家二八容。

罗带绣裙轻好系, 藕丝红缕细初缝。

别来拭泪遮桃脸,行去包香坠粉胸。

无事把将缠皓腕,为君池上折芙蓉。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三尺长的鹤绫手帕像朝霞般浓艳,送给东邻年方十六的美丽姑娘。

罗带绣裙轻易就能系上,藕丝般的红丝线细细密密刚刚缝好。

分别时用来擦泪遮住美丽的脸庞,出行时包裹香料坠在粉嫩的胸前。

没事的时候就用来缠绕洁白的手腕,为你到池塘边折取芙蓉花。

1. 徐夤:晚唐诗人,字昭梦,长于咏物、律诗,其诗风清丽,善于捕捉细节。

2. 咏物诗:是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此诗即为典型的咏物诗,借红手帕寄托情感。

3. 二八:古代常用“二八”指十六岁,这是古代对年龄的一种特殊表述方式,体现了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 鹤绫:古代的一种丝织品,在唐代较为名贵,常被用于制作高档衣物或饰品,反映了当时的纺织工艺水平。

  • 尚书筵:尚书举办的宴席。
  • 鹤绫:一种质地优良的丝织品,色泽洁白如鹤羽,此处指手帕的材质。
  • 晓霞浓:形容手帕颜色像早晨的红霞一样浓郁鲜艳。
  • 东家二八容:东家,东边的邻居;二八,指十六岁;容,容貌美丽的女子,这里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 罗带绣裙:指女子的服饰,这里指用手帕搭配服饰很合适。
  • 藕丝红缕:像藕丝一样的红色丝线。
  • 桃脸:形容女子美丽的脸庞如桃花般娇艳。
  • 包香:包裹香料。
  • 粉胸:指女子粉嫩的胸脯。
  • 皓腕:洁白的手腕。
  • 芙蓉:荷花。

《尚书筵中咏红手帕》是晚唐诗人徐夤的一首首咏物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中围绕红手帕展开,从其材质、色泽,到赠送的对象,再到在不同场景下的用途,全方位地展现了红手帕与少女的紧密联系。

首联“鹤绫三尺晓霞浓,送与东家二八容”,开篇便点明了红手帕的特点和赠送对象,“晓霞浓”的比喻让我们能直观感受到手帕颜色的艳丽。颔联聚焦手帕的缝制,“藕丝红缕细初缝”体现了缝制的精细。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手帕的用途,如拭泪、包香、缠腕等,生动地刻画出少女的各种情态,将少女的娇羞、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咏物诗,此诗的妙处在于既写出了红手帕本身的特质,又借手帕巧妙地烘托出人物形象,让我们在品味红手帕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晚唐社会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与场景。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晚唐咏物诗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

这首诗以红手帕为吟咏对象,构思精巧,描绘细腻。首联点明手帕的材质与色泽,以及赠送的对象,“鹤绫三尺晓霞浓”既写出了手帕的质地优良,又以“晓霞浓”生动地描绘出其鲜艳的红色,“送与东家二八容”则自然引出受赠的美丽少女。

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了手帕的缝制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途,“罗带绣裙轻好系,藕丝红缕细初缝”展现了手帕缝制的精致,与女子服饰服饰搭配的和谐;“别来拭泪遮桃脸,行去包香坠粉胸”则通过手帕在分别时拭泪、出行时包香的用途,巧妙地刻画了少女的情态与生活细节,富有生活气息。

尾联“无事事把将缠皓腕,为君池上折芙蓉”进一步描绘了少女无事事时将手帕缠绕在手腕上,以及为心上人折芙蓉花的场景,画面感十足,尽显少女的娇柔与情思。全诗语言清丽,对仗工整,通过对红手帕的细致描绘,烘托出少女的美丽与柔情,充满了生活情趣。

徐夤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咏物、抒情。此诗《尚书筵中咏红手帕》从标题来看,应是作于尚书举办的宴席之上。当时可能是在宴席这样的社交场合,看到红手帕这一物品,或是有感于红手帕所关联的人物与情境,从而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写下这首咏物诗,借咏红手帕来描绘相关的人物情态与生活场景。

作者信息
徐夤

徐夤:字昭梦,福建莆田人。登乾宁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依王审知,礼待简略,遂拂衣去,归隐延寿溪(现留于绶溪公园,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著有《探龙》、《钓矶》二集,诗二百六十五首。

古诗数量:263名句数量: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