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中感旧

未知 〔唐朝〕

顷年曾住此中来,今日重游事可哀。

忆得几家欢宴处,家家家业尽成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往年曾经来到这里居住,今天再次游览往事令人悲哀。

记得好几户人家欢歌宴饮的地方,如今家家户户的家业都变成了灰烬。

1. 郪中:古地名,在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历史上是巴蜀地区的重要城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

2.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绝句,属于唐诗中常见的体裁,句式整齐,韵律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3. 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昔日的“欢宴”与今日的“成灰”进行对比,突出了世事的变迁和诗人的悲叹。

4. 情感表达:诗歌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反映了人们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普遍感悟。

  • 顷年:往年,近年。
  • 曾住此中来:曾经来到这里居住过。
  • 重游:再次游览、来到。
  • 事可哀:事情令人悲哀。
  • 忆得:记得,回忆起。
  • 欢宴处:欢乐宴饮的地方。
  • 家业:家产,家庭的产业。
  • 尽成灰:全都变成了灰烬,指家业败落殆尽。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诗人开篇便交代了自己曾在郪中居住,如今重游此地,心中满是悲哀。这“哀”从何而来呢?接着诗人便给出了答案,他回忆起曾经看到的那些欢乐宴饮的人家,如今他们的家业都已化为灰烬。

从字词来看,“顷年”和“今日”形成了时间上的跨度,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欢宴处”与“尽成灰”的对比,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郪中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带给诗人心灵上的冲击。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古代社会的背景。在过去,战乱、灾荒等因素很容易导致一个地方的兴衰,诗人可能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变故,才会有如此深沉的感慨。同时,这种物是人非的情感也是跨越时空的,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发现一切都已改变时,也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情绪,这正是这首诗能够打动我们的地方。

这首诗以朴素直白的语言,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首句“顷年曾住此中来”点明诗人与郪中的过往渊源,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今日重游事可哀”则直接点出重游的感受,奠定了全诗悲伤的基调。

后两句“忆得几家欢宴处,家家家业尽成灰”通过今昔对比,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回忆起曾经见证的欢乐场景,与如今看到的“尽成灰”的凄凉景象形成强烈反差,极具冲击力。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更暗含着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的叹惋。全诗篇幅短小,却言简意丰,用平实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情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由于此诗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诗人曾在郪中居住过,时隔一段时间后重游故地,看到昔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欢乐宴饮的人家如今家业败落,内心生出悲戚之情,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郪中为古地名,大致在今四川绵阳三台县一带,历史上曾是较为繁华之地,可能因战乱、灾荒等原因导致当地民生凋敝,从而引发诗人的感慨。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