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寺赠应制白公

曹松 〔唐朝〕

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

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

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

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有才华的人穿着紫檀色的僧衣,受到贤明君主的宠爱与关照。

登上高座讲经时显得有些慵懒,回复重臣的书信也常常延迟。

水瓶倾倒,水洒向佛殿的圆顶;剃刀轻响,剪下细碎的胡须。

又听说他穿入宫内,跟随皇驾献上新写的诗歌。

1. 荐福寺:唐代皇家寺院,是当时文人雅士常聚集之地,也是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2. 应制诗:古代臣僚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描写宫廷生活等,讲究格律工整。

3. 曹松:晚唐诗人,字梦徵,其诗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清新峭拔。

4. 白居易:中唐至晚唐重要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5. 晚唐诗歌特点:多反映社会动荡、个人身世感慨,风格或清丽,或沉郁。

  • 荐福寺:唐代著名寺院,位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 应制白公:指白居易,"应制"指奉皇帝之命写作,此处可能指白居易曾在宫中应制作诗。
  • 紫檀衣:指僧人所穿的深色袈裟,此处代指僧人身份。
  • 明君:贤明的君主,此处指唐朝皇帝。
  • 宠顾:宠爱和关照。
  • 高座:指讲经时的高座。
  • 重臣:职位高的大臣。
  • 瓶势倾圆顶:水瓶倾倒,水洒向佛殿的圆顶,可能描绘僧人生活场景。
  • 刀声落碎髭:剃刀剃下细碎的胡须,描绘僧人剃须的情景。
  • 穿内:进入宫内。
  • 随驾:跟随皇帝的车驾。

《荐福寺赠应制白公》是曹松写给白居易的一首赠诗。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荐福寺"点明了作诗的地点,"应制白公"则指明了赠诗的对象是曾应制作诗的白居易。

诗的开篇两句,直接介绍了白居易的身份和境遇,"才子"体现其文学才华,"紫檀衣"暗示他与佛教的联系,"明君宠顾"说明他受到皇帝的赏识。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在当时社会很有地位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的两联,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来展现白居易的生活态度和状态。"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表现出他不被世俗事务所束缚的随性;"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则从细节入手,让我们感受到他生活中的闲适与淡然,也体现出他与寺院生活的密切关系。

最后两句"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又让我们看到白居易在宫廷中的活动,说明他同时活跃于朝堂之上,有着多重身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白居易多方面生活场景的描写,既展现了他的才华、地位和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与宗教、皇室之间的关系,是了解晚唐社会文化和文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白居易的形象与生活状态。首联"才子紫檀衣,明君宠顾时"点明白居易的才子身份、与佛教的关联以及受到皇帝宠信的境遇,开门见山。颔联"讲升高座懒,书答重臣迟"通过细节描写,刻画其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不刻意逢迎,有超然物外之感。颈联"瓶势倾圆顶,刀声落碎髭"以生动的画面展现日常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气息,也暗示其与寺院生活的联系。尾联"还闻穿内去,随驾进新诗"则将场景拉回宫廷,体现其在朝堂与寺院生活间的切换,展现了他特殊的身份地位。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于平淡中见深意,既赞美了白居易的才华与境遇,也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欣赏。

曹松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隐居。此诗是他在荐福寺赠给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在中晚唐时期声名卓著,不仅在官场有重要地位,在文坛也影响深远,同时他对佛教有浓厚兴趣,与僧人多有交往。曹松通过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当时受到皇帝宠爱、兼具文人与僧人般闲适生活的状态,反映了当时文人与皇室、佛教之间的联系。

作者信息
曹松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古诗数量:157名句数量: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