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曾鸣处,泉兼半井苔。
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
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
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
仙鹤曾鸣处,泉兼半井苔。
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
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
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
这是仙鹤曾经鸣叫过的地方,泉水边长满了半井的青苔。
陡峭的山峰将影子投进泉中,一弯残月像流水般把清辉洒下。
水波荡漾,凉意侵袭脸颊,泉水幽深,让人眼前豁然开朗。
是什么机缘让我在舟船顶部遇到这处美景,盛满石瓶后才肯返回。
1. 曹松,晚唐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他的诗多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风格清新峭拔。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歌风格多样,有的侧重反映社会现实,有的则寄情山水、抒发个人愁绪,艺术上注重炼字炼句,追求意境的营造。
3. 诗歌中的意象:诗中的“鹤”“泉”“峰”“月”等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鹤”常与高洁、清雅相关,“泉”多象征清幽、灵动,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4. 对仗:颔联“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和颈联“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题鹤鸣泉》是晚唐诗人曹松的一首写景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围绕鹤鸣泉展开,描绘了泉边的种种景致和诗人的感受。
首联点出地点和背景,仙鹤曾在此鸣叫,如今泉边长满青苔,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一个清幽的环境中。颔联和颈联是写景的重点,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泉景。山峰的影子投进泉里,月光像流水一样洒下,这是视觉上的动态美;泉水荡漾带来凉意,幽深的景象让人心情舒畅,这是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尾联则由景及情,诗人表达了偶遇这处美景的庆幸,并用“满汲石瓶回”的动作,体现出他对这处泉景的喜爱和珍视。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比如“抛”“泻”等动词的运用,让景物更显生动。同时,结合晚唐的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感,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清幽意境。此外,诗中的对仗手法也值得我们关注,它使诗歌读起来更有韵律感,这也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鹤鸣泉的美景,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首联“仙鹤曾鸣处,泉兼半井苔”,点出泉的名字由来和周围环境,青苔的存在增添了古朴幽静之感。颔联“直峰抛影入,片月泻光来”,运用动态的描写,将山峰投影、月光洒落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抛”“泻”二字用得精妙,赋予景物以生命力。颈联“潋滟侵颜冷,深沉慰眼开”,从触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泉水,既写出了泉水的清凉,又表现了其幽深之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尾联“何因值舟顶,满汲石瓶回”,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偶遇此景的庆幸和对这处美景的珍视,使全诗在对景色的赞美中更添一份人情味。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将鹤鸣泉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曹松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考不第,长期漂泊在外。此诗可能是他在漫游途中,偶遇鹤鸣泉这一景致,被其清幽秀丽所打动,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中描绘了泉边的景色,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偶遇佳境的欣喜之情。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往往通过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曹松这首诗也可能蕴含着他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