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
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
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
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
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
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
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
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
科举考中又能回家探望亲人,应该忘记旅途跋涉的辛劳。
平步青云又能重获家庭的喜庆,这样的情况实属少见,如今你如白日飞升般声名远扬。
路经楚地时能听到猿猴的啼叫声,来到湘水边能看见层层叠叠的波涛。
在海阳畅饮之后分别,不知将来你会到何处去辅佐军政大事。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及第指科举考试考中,其中进士及第尤为受人重视。
归觐:古代官员或学子在外,回乡探望父母或亲人称为归觐,是中国古代重视孝道的体现。
楚地与湘江:楚地是古代楚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等地,湘江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不舍、祝福、牵挂等情感,往往结合旅途景色、人物活动等进行创作,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诗的整体脉络,它是一首送别诗,为我们展现了邵安石科举及第后归乡省亲这一事件以及诗人曹松的送别之情。
首联直接点出邵安石“及第兼归觐”的双重喜事,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由衷喜悦,认为这样的好事足以让人忘却旅途的劳累。这一联简单直白,却奠定了全诗欢快的基调。
颔联用形象的比喻,将邵安石科举成功后的前景比作“青云”和“白日一飞高”,既突出了科举及第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无量的坚信。“重庆少”则强调了这种双喜临门的难得,更显珍贵。
颈联转而描写友人归乡途中的景象,“啼狖”“叠涛”等意象,不仅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楚地的自然风光,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注,担心他一路的艰辛,这种细腻的情感让诗歌更显真挚。
最后尾联,诗人描绘了在海阳与友人畅饮送别的场景,“何地佐旌旄”一句,既流露出送别时的不舍,又充满了对友人未来建功立业的期待,让整首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祝贺、关切、期待等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全诗围绕送别邵安石这一主题展开,情感真挚,意境开阔。首联“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开门见山,点出邵安石双喜临门的境况,认为他应忘却旅途辛劳,字里行间满是欣慰之情。
颔联“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以生动的比喻,赞扬邵安石科举及第后的辉煌前景,“青云”“白日一飞高”既写出了其当时的荣耀,也寄托了对他未来的美好期望。
颈联“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描绘了邵安石归乡途中的景象,楚地的猿啼、湘江的叠涛,既展现了旅途的风光,也暗含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切,情景交融,富有画面感。
尾联“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则在送别场景中结束全诗,既写出了送别时的畅饮,又以问句表达了对邵安石未来去处的好奇与期待,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饱满,将祝贺、送别、期许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送别佳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为送别友人邵安石而作。邵安石科举及第后,即将返回连州探望亲人,曹松写下此诗以表送别之情。唐代科举制度盛行,文人学子将科举及第视为人生一大幸事,考中后往往会返乡省亲,向家人报喜,此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既表达了对邵安石科举成功的祝贺,也抒发了送别时的不舍与对其未来前程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