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敕下,宴中献座主杜侍郎

曹松 〔唐朝〕

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

门前送敕朱衣吏, 席上衔杯碧落人。

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

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得到朝廷召令,站在高堂之下,泪水频频落下,如果不是朝廷有公道,也不会有今日的结果。

门前有穿着红色官服的小吏送来任命的敕书,宴席上我举杯饮酒,如同身处仙境的人。

半夜里笙歌不断,月光仿佛被歌声所陶醉;天刚亮时,桃花杏花绽放,如同燃烧的春色。

南山虽然有归隐的溪路,但怎奈还未报答恩师的恩情,无法舍身而去。

1. 唐代科举制度:唐代科举是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考试科目繁多,进士科尤为受重视,考中进士被视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2. 座主与门生关系:唐代科举中,考生考中后需拜主考官为座主,形成座主与门生的关系,门生对座主往往怀有感恩之心,这种关系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

3. 朱衣吏:古代官服颜色有严格规定,红色官服多为低级官员所穿,朱衣吏指穿红色官服的小吏,负责传递文书等事务。

4. 烧春:既指春天热烈的景色,也是唐代一种酒的名称,在诗中起到双关的作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5. 曹松:晚唐诗人,一生困顿,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七十岁左右才考中进士,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境遇,风格沉郁。

  • 及第敕下:科举考试考中后,朝廷下达的任命文书。
  • 座主:唐代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 杜侍郎:指主考官杜姓侍郎,侍郎为古代官名。
  • 丘墙:指高大的厅堂,此处代指朝廷或官署。
  • 泪却频:泪水不断地流下。
  • 朱衣吏:穿红色官服的小吏,古代官服颜色代表等级。
  • 衔杯:举杯饮酒。
  • 碧落人:指仙境中的人,此处形容自己喜悦的心情如同身处仙境。
  •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
  • 教泥月:使月亮沉醉,形容歌声美妙。
  •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 烧春:指春色像燃烧一样热烈,也指酒名,此处双关。
  • 南山:常用来代指隐居之地。
  • 归溪路:归隐的道路。
  • 争那:怎奈,无奈。
  • 酬恩:报答恩情,此处指报答主考官的知遇之恩。
  • 未杀身:没有献出生命,意思是还没到可以舍弃一切的时候,这里指还不能归隐。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一下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诗人曹松在科举及第后写给主考官杜侍郎的诗,所以诗中充满了中第后的喜悦和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首联“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诗人接到及第的消息后,在官署中多次落泪。这里的“泪”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有多年寒窗苦读终于得偿所愿的激动,也有对朝廷给予自己机会的感恩。他强调“若无公道也无因”,体现了当时文人对科举制度所代表的“公道”的认可,认为是这种公道让自己有了出头之日。

颔联描绘了两个场景,“门前送敕朱衣吏”是说门前有小吏送来任命文书,这是中第的具体体现,是身份转变的标志;“席上衔杯碧落人”则写自己在宴会上饮酒,心情愉悦得如同在仙境一般。这两句通过场景的对比,突出了中第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喜悦。

颈联“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是对庆祝场景和春日景色的描写。半夜里的笙歌让月亮都仿佛沉醉其中,天刚亮桃花杏花就开得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热烈。这里不仅写出了宴会的热闹,也用春天的生机勃勃来烘托自己内心的喜悦,“烧春”一词既写春色又指酒,用词巧妙。

尾联“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自己虽然有归隐的想法,但因为还没有报答主考官的恩情,所以不能这么做。这体现了唐代文人重情义、知恩图报的价值观,也让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不只是单纯的喜悦,还有对人情世故的考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质朴的语言,真挚地表达了中第后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的科举制度、社会风气等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情感真挚,将中第后的激动、喜悦与对恩人的感激之情融为一体。首联“得召丘墙泪却频,若无公道也无因”,直接点出自己接到任命时的激动落泪,强调是朝廷的公道让自己有了出头之日,情感朴素而强烈。

颔联“门前送敕朱衣吏,席上衔杯碧落人”,通过描绘门前送敕书的场景和宴会上自己如在仙境的状态,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中第前后的身份变化,烘托出喜悦的氛围。

颈联“半夜笙歌教泥月,平明桃杏放烧春”,以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庆祝宴会的热闹和春色的绚烂,进一步渲染了中第后的喜庆气氛,“泥月”“烧春”等词用得巧妙,富有感染力。

尾联“南山虽有归溪路,争那酬恩未杀身”,笔锋一转,由喜悦转为对恩情的铭记,表明自己虽有归隐之心,但因未报答主考官的恩情而不能离去,体现了诗人重情重义的品格,也符合当时文人对恩师感恩的传统。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情感跌宕起伏,从个人的境遇出发,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是曹松在科举考试及第后,于宴会上献给主考官杜侍郎的作品。唐代科举制度下,考生考中后会举办宴会庆祝,并且会向主考官表达感激之情。曹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试不第,直到晚年才考中进士,因此当他收到及第的敕书时,内心感慨万千,既有对朝廷公道的感激,也有对主考官杜侍郎的感恩,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抒发当时的心情。

作者信息
曹松

曹松(约830─?)字梦徵,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人。早年家贫,避居洪州西山,其后投奔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又一度落拓江湖,奔走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广东、广西等地。昭宗光化四年(901)登进士第,时已七十余岁。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多旅游题咏、送别赠答之作,较少接触现实题材。风格颇似贾岛,取境幽深,以炼字炼句见长,但并未流于枯涩。《全唐诗》录其诗一百四十首,编为二卷。

古诗数量:157名句数量: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