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向砌边流野水,樽前上下看鱼儿。
笋蹊已长过人竹, 藤径从添拂面丝。
若许白猿垂近户,即无红果压低枝。
大才必拟逍遥去,更遣何人佐盛时。
只向砌边流野水,樽前上下看鱼儿。
笋蹊已长过人竹, 藤径从添拂面丝。
若许白猿垂近户,即无红果压低枝。
大才必拟逍遥去,更遣何人佐盛时。
野水只沿着石砌边流淌,我在酒樽前俯仰观赏鱼儿游动。
竹笋小径已长成高过人的竹林,藤蔓小径又添了拂面的细丝。
若允许白猿垂挂在近户处,便不会有红果压弯低枝的景象。
大才之人必定向往逍遥而去,更派何人来辅佐这盛世呢?
1. 晚唐山水诗多寄寓隐逸之思
2. “白猿”典故常与隐士、仙家关联
3. 曹松诗风以清瘦疏淡著称
4. 唐代“亭林诗”注重空间与心境的双重描写
本诗需重点把握以下层次:
1. 景物描写:前四句通过“野水”“鱼儿”“竹”“藤”等意象,以动态(流、看、长、添)串联静态景物,营造出林亭的幽深生机。
2. 隐喻手法:“白猿近户”喻隐士亲近自然,“红果压枝”反衬世俗累赘,形成哲理对比。
3. 情感升华:尾联由景入情,将个人逍遥之志与时代需求并置,深化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主题。
全诗以林亭景致为线索,前四句写景:野水绕砌、鱼游樽前、竹高过人、藤丝拂面,展现幽静恬淡的隐逸氛围;后四句转入抒情,“白猿”“红果”对比,暗示摒弃世俗方能得真逍遥,尾联“大才逍遥”更直抒胸臆,表达对自由超脱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语言清丽,意象疏朗,寓情于景,是晚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
此诗为晚唐诗人曹松游历友人李郎中的林亭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野水、鱼游、竹林、藤蔓等自然景物,暗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以“大才逍遥”抒发了对盛世难遇贤才的感慨,反映了晚唐士人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与超脱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