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

李洞 〔唐朝〕

桂水净和天,南归似谪仙。

系绦轻象笏,买布接蛮船。

海气蒸鼙软,江风激箭偏。

罢郎吟乱里,帝远岂知贤。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桂江水清澈与天空融为一体,你南归的身影如同谪仙一般。

系着丝带的轻软象笏,买布来迎接蛮人的船只。

海上的湿气使战鼓变得松软,江风激得箭矢偏离方向。

在战乱中辞去郎官之职吟诵诗篇,君王远在天边怎会知晓你的贤能。

1. 李洞是晚唐诗人,其诗多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风格奇峭。

2. 郎中是古代官名,始于战国,后世多沿置,为朝廷各部所属的高级官员。

3. 象笏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手板,按官阶大小有所不同,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4. 南中在古代泛指南方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云南、贵州等地,因地处偏远,常与中原文化有所差异。

5. 谪仙一词原指李白,后泛指才情出众、气质不凡的人。

  • 曹郎中:作者的友人,曾任郎中官职。
  • 南中:指南方地区,当时该地区正发生战事。
  • 用军:发生战争,动用军队。
  • 桂水:水名,在今广西境内。
  • 谪仙: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常用来形容才情高超、风度洒脱的人。
  • 系绦:系着丝带。
  • 象笏:象牙制成的手板,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用以记事。
  • 蛮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只。
  • 海气:海上的雾气、湿气。
  • :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常用于战阵。
  • 激箭偏:使箭偏离方向。
  • 罢郎:辞去郎官职务。
  • 乱里:战乱之中。
  • 帝远:皇帝身处远方。

这首《送曹郎中南归,时南中用军》是一首送别诗,却又不仅仅是简单的送别。诗人李洞在诗中巧妙地将送别之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

开篇先以美景衬托友人的风采,让我们感受到友人南归时的洒脱。接着通过对友人行为的描写,展现其南归后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可能的境遇变化。而后笔锋一转,描绘了南方战乱的景象,让我们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最后,诗人直接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以及对君王不能识贤的感慨。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同时,诗中的一些意象,如“桂水”“象笏”“鼙”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感受到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对文人命运的影响。

首联“桂水净和天,南归似谪仙”,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桂水的澄澈与天空相连的景象,将友人南归比作谪仙,既写出了南方景色的优美,又赞美了友人的风度。

颔联“系绦轻象笏,买布接蛮船”,通过对友人动作和行为的描写,展现了友人南归途中的生活场景,“轻象笏”暗示友人可能已辞官,带有一种闲适之感,而“接蛮船”则点出南方的地域特色。

颈联“海气蒸鼙软,江风激箭偏”,转入对战乱环境的描写,海上的湿气使战鼓受潮变软,江风让箭矢偏离方向,生动地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与前文的闲适形成对比。

尾联“罢郎吟乱里,帝远岂知贤”,直抒胸臆,写友人在战乱中辞去官职,即便有贤才也因君王远在天边而不被知晓,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对友人境遇的感慨,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洞为送别友人曹郎中回到南方而作,当时南方地区正发生战事。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友人南归途中情景的描绘以及对战乱环境的刻画,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怀才不遇、不被君王赏识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古诗数量:186名句数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