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杜工部坟

裴说 〔唐朝〕

骚人久不出,安得国风清。

拟掘孤坟破,重教大雅生。

皇天高莫问,白酒恨难平。

悒怏寒江上,谁人知此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文人雅士久已不出,如何能使国家风俗清正?

欲要掘开孤坟探问,重唤大雅诗风再生。

苍天高远无处可问,浊酒难消遗恨难平。

江面寒气弥漫愁云惨淡,谁能知晓此中深情?

  • 七言律诗的平仄对仗规范
  • 用典手法的双重指向(屈原/杜甫)
  • 意象对比:孤坟vs大雅、白酒vs遗恨
  • 古典诗歌中的"问天"母题
  • 唐末诗歌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
  • 骚人:出自《离骚》,代指文人雅士
  • 国风清:化用《诗经·国风》典故,喻社会风俗清正
  • 孤坟:特指杜甫客死耒阳后的薄葬之地
  • 大雅:《诗经》中代表正统雅乐的篇章,象征高雅诗风
  • 寒江:暗合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

此诗通过"掘坟求道"的惊世之问,展现文人精神传承的悲壮性。首联以"骚人不出"暗讽时局,颔联"破坟"意象既是对杜甫的终极叩问,也是对诗道本质的探寻。尾联"寒江"与"谁知情"的呼应,将个体悲愤升华为永恒的生命追问,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全诗以"问天"为主线,通过"掘坟求道"的奇想展现文人精神传承。首联以反问起兴,颔联"破""生"二字暗含破而后立的哲思。颈联将天人对立,尾联"寒江"意象既写实景又喻心境,结句"谁人知"以开放式问句引发千年共鸣。

唐末社会动荡,裴说途经杜甫墓时有感而作。杜甫生前忧国忧民却仕途坎坷,死后墓地荒芜,折射出晚唐文人普遍遭遇。诗中借凭吊杜甫表达对诗道衰微的忧虑,暗含对时政的批判。

作者信息
裴说

裴说,桂州(今广西桂林)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丙寅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二十五人。考官:吏部侍郎薛廷珪。裴说生于乱世,早年窘迫于乱离,奔走于道路。诗句"避乱一身多"引起众人共鸣。自幼勤奋攻读。曾任补阙、礼部员外郎,天祐四年(907),天下大乱,裴见升迁无望,即携眷南下,唐朝灭亡,全家于湖南石首一地约住半年,又因战火波及,再向家乡逃难,不久,于旅途中死去。裴说为诗讲究苦吟炼意,追求新奇,又工书法,以行草知名。

古诗数量:53名句数量: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