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皇甫校书自蜀下峡,归觐襄阳

李洞 〔唐朝〕

蜀道波不竭,巢乌出浪痕。

松阴盖巫峡,雨色彻荆门。

宿寺青山尽,归林彩服翻。

苦吟怀冻馁,为吊浩然魂。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蜀地的江道水波奔流不息,巢中的乌鸦从浪痕中飞出。

松树的浓荫覆盖着巫峡,雨色一直弥漫到荆门。

住宿在寺庙时,四周的青山尽收眼底;回到林间,身着彩衣的身影翻动。

苦苦吟诗时心怀饥寒交迫之感,是为了凭吊孟浩然的魂魄。

1. 校书郎:古代官名,始于东汉,负责校勘皇家典籍,订正讹误,是文人较为向往的官职之一,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担任过此职。

2.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6公里,以幽深秀丽著称。

3.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是古代楚地的重要门户,在唐诗中常被提及,多与行程、地理景观相关。

4. 彩服:源自“老莱娱亲”的典故,老莱子为使父母欢乐,身穿五彩斑斓的衣服,故作小儿嬉戏之态,后以“彩服”代指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诗中借此体现皇甫校书归觐的孝行。

5. 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风格清淡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诗中提及“浩然魂”体现了对他的敬仰。

  • 皇甫校书:指皇甫姓的校书郎,校书郎是古代官名,负责校勘典籍。
  • 归觐:回家探望父母或亲人。
  • 蜀道:蜀地的道路,这里指蜀地的江道。
  • 不竭:不停息,这里形容江水不断流淌。
  • 巢乌:巢中的乌鸦。
  • 浪痕:波浪留下的痕迹。
  • 松阴:松树的树荫。
  • :覆盖。
  •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重庆、湖北交界处。
  • 雨色:雨中的景色,这里指雨雾。
  • :贯通,到达。
  •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 宿寺:在寺庙住宿。
  • 青山尽:青山全部映入眼帘。
  • 归林:回到林间,这里指回到家乡。
  • 彩服:指古代孝子穿的五彩斑衣,这里代指皇甫校书归家省亲的孝行。
  • :飘动,翻动。
  • 苦吟:刻苦吟诗。
  • 冻馁:寒冷和饥饿。
  • :凭吊,祭奠。
  • 浩然魂:指孟浩然的魂魄,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

这首《送皇甫校书自蜀下峡,归觐襄阳》是李洞送别友人的诗作。我们先从题目入手,“送皇甫校书自蜀下峡,归觐襄阳”清晰地交代了事件:诗人送别皇甫校书,友人将从蜀地沿着三峡而下,回到襄阳探望亲人。

首联描绘了友人出发地蜀地的景象,江水奔流不息,乌鸦从浪中飞出,让我们感受到蜀地水势的汹涌,也为友人的行程铺垫了背景。颔联则将视野放宽,写巫峡被松阴覆盖,雨色一直延伸到荆门,展现了沿途壮丽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友人旅途的遥远。颈联聚焦于友人的行程细节,宿寺时能欣赏到满目的青山,归家时身着彩服,画面生动,既体现了旅途的见闻,也流露出友人归家的喜悦和孝亲之情。尾联是情感的升华,诗人由苦吟的清苦想到要凭吊孟浩然,将个人的情感与对先贤的敬仰结合起来,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自然抒发,生动地展现了送别友人的情景,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厚的佳作。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以及诗人通过诗句传递出的复杂思绪。

诗歌开篇“蜀道波不竭,巢乌出浪痕”,以蜀地江道的奔腾不息和巢乌从浪痕中飞出的景象,勾勒出友人行程起点的壮阔与动态,既写出了蜀地水势的汹涌,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松阴盖巫峡,雨色彻荆门”两句,视角开阔,描绘了巫峡被松阴覆盖、雨色弥漫至荆门的景象,画面感极强,既展现了沿途景色的壮丽,也暗示了友人行程的遥远。

“宿寺青山尽,归林彩服翻”则转向友人的行程细节与归家的情景,住宿寺庙时能尽览青山,归家时身着彩服的身影翻动,充满了生活气息,也体现出友人归家省亲的喜悦与孝行。

尾联“苦吟怀冻馁,为吊浩然魂”,由景及情,既写出了诗人自身或友人刻苦吟诗时的清苦境况,又点出凭吊孟浩然的主旨,将个人情怀与对先贤的敬仰相结合,使诗歌的情感更为深厚。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既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又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唐代送别诗的典型特色。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洞为送别友人皇甫校书而作。皇甫校书从蜀地沿三峡而下,返回襄阳探望亲人,李洞作此诗以赠别。诗中既描绘了友人行程中的所见之景,也融入了对友人的情感以及对前代诗人孟浩然的缅怀,从中可推测当时文人之间常有赠别唱和之作,且对先贤多有敬仰之情。

作者信息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古诗数量:186名句数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