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众心归,居然占翠微。
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
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
远近众心归,居然占翠微。
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
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
远近各方的人心都归向您,您安然占据着这青翠的山间。
展开佛经时猿猴仿佛能认识文字,听闻佛法后老虎也知道对错是非。
泉水流淌仿佛注入城池的梦境,云霞升起如同生成了侍卫的衣裳。
深奥的佛理玄机不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还不如始终保持没有机巧之心。
1. 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在唐代较为常见,体现了对修行者的敬重。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往往在艺术表现上更为细腻,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常融入佛道思想,本诗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3. 禅意诗:以表达禅理、禅趣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本诗通过描绘修行场景和感悟佛理,属于禅意诗的范畴。
4. 对仗:诗歌中颔联“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和颈联“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寄翠微无可上人》是李洞写给诗僧无可的一首佳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诗。首先,从内容上看,诗歌围绕无可上人展开,既写了他所处的环境,也写了他的影响力和佛法修为。首联直接点出众人对无可上人的归附以及他所处的清幽之地,让我们对他有了初步的印象。
接着颔联和颈联通过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进一步烘托无可上人的高深境界。猿猴识字、老虎知非,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为了突出佛法的感召力之强;泉水入梦、云霞为衣,则营造出一种超脱凡尘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修行之地的神圣与安宁。
最后尾联上升到对佛理的感悟,告诉我们真正的玄机并非通过刻意学习就能掌握,保持一颗无机之心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对无可上人的赞美,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在生活中,过于追求机巧和算计往往会迷失自我,保持本真或许能收获更多。
此外,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对仗的运用使诗句富有韵律美,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翠微无可上人的修行环境和高深境界,充满了禅意。首联“远近众心归,居然占翠微”,开篇点出无可上人深受众人敬仰,占据着清幽的翠微之地,奠定了全诗崇敬的基调。
颔联“展经猿识字,听法虎知非”,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猿猴仿佛能识经文、老虎听闻佛法后能明辨是非的奇特景象,侧面烘托出无可上人佛法的高深玄妙,连动物都能受到感化,极具想象力。
颈联“泉注城池梦,霞生侍卫衣”,描绘了山间的自然景象,泉水流淌如入梦境,云霞缭绕似侍卫衣裳,将自然景观与空灵的意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祥和、庄严而又超脱尘世的氛围,展现了修行之地的清幽与神圣。
尾联“玄机不可学,何似总无机”,由景及理,表达了对佛理的深刻感悟:深奥的玄机并非刻意学习就能获得,不如保持一颗无巧诈、无机心的本真之心,这既是对无可上人修行境界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禅理的独到理解,使全诗在写景状物之外更添一层哲理意味。
李洞是晚唐诗人,一生多次应举不第,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他与僧人交往密切,这首诗是寄给诗僧无可上人的作品。无可上人以诗闻名,且佛法精深,李洞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无可上人修行境界和佛法高深的赞叹,同时也蕴含着自己对佛理的感悟。当时社会动荡,文人往往在佛道中寻求心灵慰藉,李洞也不例外,这首诗体现了他对清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