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峡寇乱寄怀吟僧

李洞 〔唐朝〕

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

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

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

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手持半片锡杖探寻寒冷的江流,与师父在猿鹤栖息的洲渚分别。

在深夜二三更时分下起了雨,在四十字的诗行边感受着秋意。

伫立在边塞吟咏着有霞彩的山石,听着战鼓声声眺望覆雪的高楼。

扶持亲人到何处隐居为好,惊梦之中来到了嵩山丘壑。

1. 李洞是唐朝诗人,其诗歌风格奇崛,多有警句,在晚唐诗坛占有一定地位。

2. 古代计时单位“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七点开始,到凌晨五点结束。

3. 锡杖是僧人出行时的重要器具,在佛教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4. 嵩山作为五岳之一,在古代常成为文人墨客向往的隐居之地和吟咏的对象。

5. 五言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通常要求对仗。

  • 半锡:指僧人所持锡杖的一部分,这里代指僧人出行的器具。
  • 寒流:寒冷的江流。
  • 猿鹤洲:猿猴和仙鹤栖息的水洲,多用来指清静幽雅的地方。
  • 二三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三更相当于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这里泛指深夜。
  • 四十字:指这首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总计四十字。
  • 立塞:站立在边塞。
  • 吟霞石:对着有霞彩的石头吟咏。
  • 敲鼙:敲击战鼓,鼙是古代的一种战鼓。
  • 雪楼:被雪覆盖的楼阁。
  • 扶亲:扶持、赡养亲人。
  • 嵩丘: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是五岳之一,这里代指隐居的好去处。

《江峡寇乱寄怀吟僧》是唐朝诗人李洞的一首五言律诗,诗题直接点明了创作的背景和目的——在江峡发生寇乱之时,寄怀给一位吟僧。

开篇描绘了与师父分别的场景,“半锡探寒流”中的“半锡”既指僧人器具,也暗示了分别的仓促与不舍,“猿鹤洲”则反衬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因为这样清静的地方已难以久留。接着,“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通过时间和环境的描写,将内心的愁绪融入其中,深夜的雨更添凄凉,而在诗中品味秋意,也体现了诗人以诗寄情的方式。

颈联转向边塞景象,“立塞吟霞石”展现了诗人虽身处乱世却仍有雅兴,但“敲鼙看雪楼”又将人拉回现实,战鼓的声音预示着战乱的持续,雪楼的景象则增添了萧瑟之感。最后,尾联抒发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困境与愿望,“扶亲何处隐”写出了对亲人的担忧和无处安身的无奈,“惊梦入嵩丘”则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即使只是在梦中到达嵩山这样的隐居胜地,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个人的情感与动荡的时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联“半锡探寒流,别师猿鹤洲”,以“半锡”“寒流”等意象,勾勒出诗人与师父分别时的情景,充满了离愁别绪。颔联“二三更后雨,四十字边秋”,通过描写深夜的雨和诗行中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颈联“立塞吟霞石,敲鼙看雪楼”,展现了边塞的景象,战鼓声声,雪楼矗立,既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也透露出时局的紧张。尾联“扶亲何处隐,惊梦入嵩丘”,直抒胸臆,表达了在乱世中难以安置亲人的无奈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惊梦”一词更显其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将乱世中的个人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诗题“江峡寇乱寄怀吟僧”可知,当时江峡一带发生了寇乱。诗人李洞身处这样的乱世之中,内心充满了对时局的忧虑。他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一位吟僧的思念寄托于诗中。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也面临着扶持亲人寻找隐居之地的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此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人的牵挂。

作者信息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古诗数量:186名句数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