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舍弟之山南

李洞 〔唐朝〕

南山入谷游,去彻山南州。

下马云未尽,听猿星正稠。

印茶泉绕石,封国角吹楼。

远宦有何兴,贫兄无计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你将进入南山的山谷游历,一直走到山南州的尽头。

下马歇息时,云雾还未散尽;聆听猿猴啼叫,天空中繁星正密。

印制茶叶的泉水环绕着山石,受封的邦国里,号角声从楼阁中传出。

到远方做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我这贫穷的兄长却没有办法挽留你。

1. 山南道:唐代的十道之一,管辖范围大致在今陕西南部、湖北西部、重庆东部、四川东北部等地区,是当时重要的行政区划。

2.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的诗歌,往往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沉,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衰败和个人的身世感慨,李洞的这首诗也体现了晚唐诗歌注重抒情、风格质朴的特点。

3. 送别诗常见意象:诗中的“南山”“云”“猿”“星”等都是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猿”常与凄凉、哀愁的情感相联系,“云”“星”则常用来烘托离别的氛围。

4. 古代官职与游历:在古代,文人常因仕宦、游学等原因远离家乡,送别成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 山南:指山南道,唐代的行政区划之一。
  • :到,到达。
  • 云未尽:云雾还没有散去。
  • 星正稠:星星正稠密,指繁星满天。
  • 印茶:指制作茶叶,古代有特定的茶叶制作工艺,此处指茶叶生产。
  • 封国:古代帝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建立的邦国。
  • 角吹楼:指有号角吹奏的楼阁。
  • 远宦:在远方做官。
  • 贫兄:诗人自称,谦指自己贫穷。
  • 无计留:没有办法挽留。

《送舍弟之山南》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对象和目的地,让我们清楚了事件的核心。颔联和颈联则把镜头转向了旅途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场景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弟弟前行路途的景象,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景象传递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意象的作用。比如“猿”的叫声在古诗中常带有悲凉的意味,这里诗人写“听猿”,就暗示了送别时的伤感。而“云未尽”“星正稠”则从时间和环境上渲染了旅途的漫长与孤寂。

尾联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远宦有何兴”看似是对弟弟远行做官的疑问,实则包含了不舍之情;“贫兄无计留”则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因贫困而无法挽留弟弟的无奈,这种直白的表达让情感更加真挚,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境。

同时,结合晚唐的社会背景,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那个衰落的时代,文人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紧密相连,离别也更添了几分沉重。这首诗不仅是兄弟间的送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首联“南山入谷游,去彻山南州”点明弟弟的行程,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送别之事,“入谷游”“去彻”展现出路途的遥远。

颔联“下马云未尽,听猿星正稠”以景衬情,通过“云未尽”“星正稠”的环境描写,以及“听猿”这一细节,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既写出了旅途的艰辛,也暗含了诗人对弟弟的牵挂。

颈联“印茶泉绕石,封国角吹楼”描绘了山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泉绕石”的清幽与“角吹楼”的声响相互映衬,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景象,也让读者对弟弟即将前往的地方有了一定的想象。

尾联“远宦有何兴,贫兄无计留”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不舍、无奈与对弟弟远行的复杂情感倾泻而出,“贫兄”二字更显其处境的窘迫,使情感表达更为真切动人。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情,将送别时的种种思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洞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羁旅、送别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感慨。此诗题为“送舍弟之山南”,从诗中内容可知,是诗人送别弟弟前往山南地区任职或游历所作。当时,唐代社会虽已走向衰落,但仕宦、游历仍是文人常见的生活轨迹。诗人因自身贫困,无法挽留弟弟,在送别之际,通过描绘路途景象和抒发内心感受,写下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弟弟远行的不舍,也流露出自身的无奈。

作者信息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古诗数量:186名句数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