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绝茅居,云泉绕枕虚。
烧移僧影瘦,风展鹭行疏。
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
由来簪组贵,不信教猿锄。
山顶绝茅居,云泉绕枕虚。
烧移僧影瘦,风展鹭行疏。
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
由来簪组贵,不信教猿锄。
叔叔在山顶盖起了简陋的茅屋居住,云雾和泉水环绕着枕席,显得空灵幽静。
移动的炊烟中,僧人清瘦的身影晃动;风吹过,一行白鹭的队形显得稀疏。
卷起竹帘,清江边的明月映入眼帘;轻敲松树,仿佛在研读来自紫阁的书籍。
向来官宦仕途被认为尊贵,可叔叔却不相信这些,反而教导猿猴耕种劳作。
1. 李洞,唐代诗人,字才江,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情,风格奇峭。
2. 山阴,古地名,是著名的文化胜地,历史上多位文人曾在此活动或隐居。
3. 簪组,是古代官员身份的象征,常被用来代指官场、仕途。
4. 诗歌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5. 唐代隐居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将隐居视为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
这首《送从叔书记山阴隐居》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过多的离愁别绪,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描绘叔父隐居的生活场景和赞美其不慕荣利的品格上。
开篇两句,诗人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居之地,山顶的茅屋,环绕的云泉,营造出一种空灵幽静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隐居环境的独特魅力。接着,通过“烧移僧影瘦,风展鹭行疏”这两句,以动态的景物描写,为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气,也从侧面烘托出隐居之地的宁静祥和。
“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则细致地刻画了叔父在隐居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卷起竹帘便能欣赏到清江明月,敲击松树,仿佛在与自然交流,同时也没有放下书卷,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由来簪组贵,不信教猿锄”,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叔父对世俗官场的不屑和对隐居生活的热爱,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隐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叔父的敬佩之情。
全诗描绘了叔父隐居生活的清幽景象,表达了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赞赏。首联“山顶绝茅居,云泉绕枕虚”勾勒出隐居环境的高远与空灵,茅屋建于山顶,云泉环绕,尽显清幽。颔联“烧移僧影瘦,风展鹭行疏”以动态的画面增添生机,炊烟移动中僧人消瘦的身影、风中稀疏的白鹭行列,画面感十足。颈联“卷箔清江月,敲松紫阁书”刻画了叔父的生活情趣,卷帘见月,敲松读书,悠然自得。尾联“由来簪组贵,不信教猿锄”则点明主旨,将世俗看重的官宦仕途与叔父隐居教猿耕种的生活对比,突出了叔父不慕荣利的品格。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此诗是诗人李洞为送别担任过书记官职的叔父到山阴隐居而作。唐代社会,文人常有隐居山林的向往,或因仕途不顺,或为追求内心的宁静。李洞的叔父选择放弃官宦生活,隐居山阴,诗人以此诗记录其隐居生活情景,表达对叔父这一选择的理解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