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
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
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
灵山顿离众,列宿不多稠。
篆字焚初缺,翻经诵若流。
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
诏散松梢别,棋终竹节收。
静增双阙念,高并五翁游。
鹤梦生红日,云闲锁梓州。
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
石室僧调马,银河客问牛。
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
月亮离屋檐只有三尺之遥,江上的云彩飘入寺庙的楼阁。
灵秀的山峰仿佛一下子脱离了群山,天上的星宿也不那么稠密。
刻有篆字的经卷刚开始焚烧就出现了缺损,僧人翻动经卷诵读如同流水般流畅。
窗外闲置着,两条江水透着清冷,卷起帘子,半空中满是秋天的气息。
诏书在松梢间散去,与友人作别;棋局终了,如同竹节般收起。
寂静中更增添了对朝廷的思念,高远之处仿佛能与五位仙人一同游赏。
仙鹤的梦境中升起一轮红日,悠闲的云彩笼罩着梓州。
望着天空,有着像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眼光;搔着头发,有着像郑虔那样的愁绪。
石屋里的僧人在驯马,银河边的过客在询问牵牛星的故事。
清晨从楼上回到人间尘世,大地就像一个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
1. 李洞,晚唐诗人,其诗风奇峭,多写山水、僧道之事。
2. 梓州,古代地名,在今四川三台,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镇。
3. 牛头寺,历史上有名的寺庙,常成为文人墨客游览和题诗的对象。
4. 诗中的“双阙”代指朝廷,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借代手法。
5. “工部”指杜甫,“广文”指郑虔,这种以官职代指人的手法在古诗中较为常见。
6. 浮沤这一意象在古诗中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虚幻不实,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
《秋宿梓州牛头寺》是晚唐诗人李洞的一首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以诗人在牛头寺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秋夜寺庙内外的景色和相关活动,进而抒发了诗人的心境和感悟。
开篇两句“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用极其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月亮离屋檐很近、云彩飘进寺楼的景象,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入到那个宁静的秋夜氛围中。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灵山、星宿等自然景观,以及焚经、诵诗、下棋等活动,这些内容既展现了寺庙的清幽环境,也体现了寺庙生活的特点。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如“静增双阙念”表达了对朝廷的思念,而“望空工部眼,搔乱广文头”则流露出像杜甫、郑虔那样的情怀和愁绪。最后“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以开阔的意境作结,引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世事的洞察。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诗中运用的借代等修辞手法,同时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这首诗的魅力。
这首诗意境清幽高远,通过对秋夜牛头寺及其周边景色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空灵的氛围。首联“月去檐三尺,川云入寺楼”,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月亮低垂、云入寺楼的景象,拉近了人与月、云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颔联至颈联,分别描写了山、星宿、经卷、江水、棋局等景象和活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巧妙融合,展现了寺庙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如“窗闲二江冷,帘卷半空秋”,通过“冷”“秋”等字眼,既写出了江水的清冷,又渲染了秋天的氛围。
尾联“晓楼归下界,大地一浮沤”,意境开阔,将大地比作浮沤,表达了诗人对世事虚幻的感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意象丰富,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李洞是晚唐诗人,其诗歌多抒发对现实的感慨、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情感。《秋宿梓州牛头寺》这首诗,从题目来看,是诗人在秋天寄宿于梓州牛头寺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是在游历途中,来到牛头寺,被寺庙周围的秋景以及寺庙内的氛围所触动,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自己在此时此地的心境,其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世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