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
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
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
整个蜀地都来送别您前往扬州任职,您如同当年的武侯一般,从东征的战事中暂歇赴任。
一路之上,明月相伴行万里,途经五峰,秋色映入眼帘。
寒冷的旌旗遮蔽着高山的积雪,旗帜安然地竖立在湍急的河流旁。
辞别朝廷时,贤明的君主满心欢喜,而您到任后,旧时的同僚们却满怀愁绪。
隔着大海,城池与船舶相通;连接着街市,处处是酒楼的喧闹声。
朝中百官都倚重您这位元老,(而我)空自在梦中像法云一样飘荡游赏。
1. 唐代官职:太尉是唐代的高级官职,为三公之一,地位尊崇,多为加官或荣誉称号,实际权力因时而异。
2. 地名沿革:广陵在唐代是重要的城市,即今江苏扬州,当时是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水路交通发达。
3. 用典手法:诗中“征东辍武侯”运用了诸葛亮(武侯)的典故,以历史人物的事迹来烘托所写人物的形象或处境,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4. 送别诗特点:此诗符合唐代送别诗的常见特点,通过描绘送别场景、旅途风光、对友人的评价与祝福等内容,抒发离别之情,同时也往往蕴含着对友人的期许。
5. 李洞诗歌风格:李洞是晚唐诗人,其诗多写山水、隐逸及赠别之作,风格奇峭,注重炼字炼句,此诗也体现了他在语言锤炼和意境营造上的功夫。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围绕着送别韦太尉这一核心事件展开。首联点出送别之事和韦太尉的重要身份,用“全蜀拜扬州”展现出送别场面的盛大,“征东辍武侯”则将韦太尉与武侯相提并论,突出其能力出众。
颔联和颈联转而描写旅途情景与出行仪仗。“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勾勒出一幅月下赶路、途经秋山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与旅途的景致。“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则通过对旌旗的细致刻画,展现了韦太尉出行的庄重与气派。
接下来的颈联“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很有特色,通过君主的“喜”和旧僚的“愁”形成对比,从侧面烘托出韦太尉的重要性,也让我们体会到送别时复杂的情感。
尾联前两句“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描绘了广陵的繁华,让我们了解到韦太尉新任职地的情况。最后“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收束全诗,既表达了朝廷对韦太尉的倚重,又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思念之情。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用典技巧,像“征东辍武侯”这个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内容,也让韦太尉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诗中对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也很精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受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另外,结合唐代的历史背景和官职制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
此诗开篇“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整个蜀地对韦太尉赴任的重视,并用武侯的典故凸显韦太尉的才干与地位,起笔不凡。
“直来万里月,旁到五峰秋”两句,描绘了韦太尉赴任途中的景象,明月相伴,秋色宜人,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又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暗含对友人旅途顺利的祝愿。
“幢冷遮高雪,旗闲卓乱流”通过对仪仗旗帜的描写,展现了韦太尉出行的气派,同时“冷”“闲”等字又增添了几分肃穆与从容之感。
“谢朝明主喜,登省旧寮愁”则从不同角度写出人们对韦太尉调任的态度,君主因得良才而喜,旧僚因失益友而愁,对比鲜明,更显韦太尉的重要性。
“隔海城通舶,连河市响楼”描绘了广陵的繁华景象,暗示了此地的重要地位,也为韦太尉的新任职地增添了吸引力。
最后“千官倚元老,虚梦法云游”,既表达了朝廷百官对韦太尉的倚重,又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虚写的梦境作结,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赞美了友人的才干与声望,又抒发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是一首颇具感染力的送别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为送别友人韦太尉从蜀地调任广陵而作。当时韦太尉可能是从西南蜀地的重要职位上调往广陵任职,诗人通过描绘送别场景、旅途风光以及对友人的期许与不舍,创作了此诗。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具体的创作时间和更多细节已难以考证,但从诗中内容可以推测,这是一次重要的官员调任,诗人与韦太尉有着较为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