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
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
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
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
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
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
多次离家在外做游子,在旅途漂泊的日子里常常充满了艰辛。
怀着忧愁的心情看着函谷关的道路,平民百姓就在这样的奔波中渐渐老去。
岁月流逝,函谷关依然坚固,时代变迁,路边的草木也迎来了春天。
什么时候才能不再追求名利,让这远行的车马能够停歇下来。
函谷关:古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多次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与漂泊、征战等主题相关。
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因平民多穿麻布衣服而得名,与“士大夫”“官员”等相对。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与“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对仗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抒情方式:诗中运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方式,首联直接抒发漂泊之苦,后几联则通过描写函谷关的道路、关隘、草木等景物来寄托情感。
《春过函谷关》是一首充满愁绪与感慨的古诗。我们先来了解诗歌的整体内容,作者作为一名多次漂泊的游子,在春天经过函谷关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从诗句来看,首联直接告诉我们作者长期在外漂泊,旅途充满艰辛。这让我们能迅速感受到作者的愁苦。颔联中,“愁看函谷路”描绘出作者望着函谷关道路时的忧愁神态,而“老尽布衣人”则拓展了情感范围,从自己的愁苦延伸到对所有平民百姓在奔波中老去的感叹,体现了作者的悲悯之心。
颈联描绘了函谷关的景象,岁月流逝但关隘依旧坚固,时代变化草木也能迎来春天。这里通过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写,与作者的漂泊形成对比,让我们体会到时光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最后尾联,作者发出了希望停止追求名利、让远行停止的感叹,这是作者在经历了长期漂泊和看到世事变迁后的心声,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朴素的语言,将个人的经历与情感融入到对函谷关的描写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游子的艰辛与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游子的视角,描绘了经过函谷关时的所见所感,情感真挚,意蕴深沉。
首联“几度作游客,客行长苦辛”直抒胸臆,点出自己多次漂泊在外的经历,以及旅途的艰辛,奠定了全诗愁苦的基调。
颔联“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将视线投向函谷关的道路,“愁看”二字尽显游子的愁苦心境,而“老尽布衣人”则由己及人,感叹天下平民百姓在奔波中消磨时光、渐渐老去,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颈联“岁远关犹固,时移草亦春”笔锋一转,写函谷关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坚固,时光流转中草木也迎来了春天。此联以关隘的坚固和草木的生机与游子的漂泊不定形成对比,暗含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之感。
尾联“何当名利息,遣此绝征轮”抒发了作者的愿望,希望能够不再为名利所累,让远行的脚步得以停歇,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倦。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饱满,将个人的愁绪与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巧妙融合,引人深思。
由于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中内容来看,当是一位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在春天经过函谷关时所作。函谷关作为古代交通要冲,常常是游子往来必经之地,作者在此触景生情,感慨自身的漂泊之苦、人生的艰辛以及对名利的厌倦,从而写下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