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傍草

未知 〔唐朝〕

春至始青青,香车碾已平。

不知山下处,来向路傍生。

每岁有人在,何时无马行。

应随尘与土,吹满洛阳城。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春天到来时才开始变得青翠,却被华丽的马车碾轧得平整。

不知道是从山脚下的什么地方,来到路边生长。

每年都有人在此经过,什么时候没有车马驶过。

应该会随着尘土一起,被风吹满洛阳城。

1. 古诗体裁: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对仗较为工整,符合五言律诗的基本特点。

2. 意象运用:诗中以“路傍草”为核心意象,象征着平凡、弱小的生命。

3.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野草的青翠与被碾平)、写实等表现手法,使诗歌内容更具感染力。

4. 洛阳城:在唐朝,洛阳是东都,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重要,是当时的繁华都市之一,常出现在唐诗中。

  • 路傍草:路边的野草。傍,同“旁”。
  • 春至始青青:春天到来才开始变得青翠。至,到。始,才。
  • 香车:指华丽的马车,多为贵族所乘。
  • 碾已平:被碾轧得平整。碾,车轮压过。
  • 每岁:每年。
  • 应随尘与土:应该会随着尘土。应,应该。
  • 洛阳城:唐朝的重要城市,当时的东都,是繁华的都市之一。

我们先来整体读一下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和节奏。“春至始青青,香车碾已平”,开篇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春天里野草的景象,春天到了,野草刚刚长得青翠,却马上被香车碾平了,这里其实就有了一种冲突,一种生命刚焕发生机就遭遇打击的无奈。

再看“不知山下处,来向路傍生”,这两句告诉我们野草生长的地点很特殊,是在路边,而且我们不知道它来自山下的何方,这就让野草多了一丝神秘和宿命的色彩,仿佛它天生就该承受路边的种种。

“每岁有人在,何时无马行”这两句,是说路边常年都有人,也总有车马经过,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野草会被碾轧,因为它生长的环境就是这样喧嚣、繁忙,充满了外力的干扰。

最后“应随尘与土,吹满洛阳城”,诗人发挥想象,觉得这些野草最终会变成尘土,被风吹到洛阳城的各个角落。这里其实是对野草命运的一种延伸,虽然它渺小、被碾压,但它的痕迹却可能遍布繁华的都市,这其中既有对野草的同情,也有一种对生命韧性的暗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路边野草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平凡生命的关注和感慨,语言简单却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路傍草”为描写对象,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首联“春至始青青,香车碾已平”,以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野草在春天焕发生机,却很快被香车碾轧的命运,暗示了平凡生命在强大外力面前的脆弱。

颔联“不知山下处,来向路傍生”,描绘了野草不知从何处而来,却偏偏生长在路边的境遇,带有一丝宿命感。颈联“每岁有人在,何时无马行”,通过描写路边常年有人经过、车马不断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野草生存环境的艰难。

尾联“应随尘与土,吹满洛阳城”,想象野草最终会随着尘土被吹遍洛阳城,既写出了野草的渺小与无奈,又在无形中扩大了其存在的范围,给人以无限遐想。全诗语言质朴,却将路边野草的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引人深思。

由于这首诗的作者未知,其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经过路边时,看到野草的生长状态与遭遇而有感而发。唐朝时期,洛阳城作为繁华都市,交通往来频繁,路边的野草常被车马碾轧,诗人可能借此景象抒发对平凡生命遭遇的感慨,或是对世事无常的一种体悟。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