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门。薛公

周昙 〔唐朝〕

黥布称兵孰敢当,薛公三计为斟量。

上中良策知非用,南取长沙是死乡。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黥布起兵叛乱,谁又敢抵挡?薛公献上三条计策为朝廷斟酌衡量。

可知上等和中等的良策不会被黥布采用,他向南攻取长沙之地,那便是走向死亡的地方。

1. 黥布:秦末汉初重要军事将领,先随项羽,后归刘邦,封淮南王,后因叛乱被杀。

2. 薛公:汉初谋士,以善于分析局势、提出计策著称,在平定黥布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前汉门》:是周昙创作的一组咏史七绝,主要吟咏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及相关感慨。

4. 黥刑: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作为犯罪的标志,使其终身受辱。

  • 黥布:即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因受过黥刑(脸上刺字),故称黥布。后反叛汉朝,被刘邦击败。
  • 称兵:举兵,起兵叛乱。
  • 孰敢当:谁敢于抵挡。
  • 薛公:汉初谋士,曾为刘邦分析黥布叛乱的可能策略。
  • 三计:薛公为刘邦分析黥布可能采取的上、中、下三种计策。
  • 斟量:斟酌衡量,仔细考虑。
  • 上中良策知非用:知道(黥布)不会采用上等和中等的好计策。
  • 南取长沙:向南攻取长沙地区。这是薛公分析的黥布可能采取的下策。
  • 死乡:死亡的地方。

这首诗聚焦于西汉初年黥布叛乱这一历史事件,核心围绕薛公对叛乱局势的分析展开。首先,我们要了解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黥布作为曾经的名将,其叛乱对汉朝构成了威胁;而薛公则凭借其智慧,为朝廷应对叛乱提供了关键的策略分析。

从诗句来看,“薛公三计为斟量”中的“三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据史料记载,薛公分析的上计是黥布率军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传檄燕赵,固守其地,这样汉室难以控制;中计是东取吴,西取楚,北取韩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负难料;下计是东取吴,西取下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如此则可高枕无忧。而薛公判断黥布会采用下计,因为黥布出身骊山刑徒,只为自身利益,没有远大谋略,“上中良策知非用,南取长沙是死乡”正是印证了这一判断。

周昙的这首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通过对薛公智谋的肯定,传递出对战略眼光和人物洞察力的推崇,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事件背后的智慧较量。

诗歌开篇以“黥布称兵孰敢当”,渲染出黥布叛乱时的气势,突出其兵势之盛,无人敢挡的局面,为下文写薛公的计策做铺垫。紧接着“薛公三计为斟量”,展现了薛公的智谋,他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提出三条计策供朝廷考量。后两句“上中良策知非用,南取长沙是死乡”,则体现了薛公对黥布性格和行为的准确预判,既点明了黥布不会采用良策的必然,也预示了其反叛失败的结局。全诗语言简洁明快,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精炼叙述,赞扬了薛公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暗含了对黥布决策失误的感慨,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周昙所作《前汉门》组诗中的一首,专门吟咏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黥布是西汉初年的重要将领,曾随刘邦征战,但后来因种种原因起兵反叛。薛公在黥布叛乱时,向刘邦分析了黥布可能采取的三种策略,并判断黥布会采用下策,最终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周昙通过这首诗,对这一历史事件中的薛公和黥布进行了评述。

作者信息
周昙

生卒年不详,籍贯未详。唐代诗人。唐末,曾任国子直讲。著有《咏史诗》八卷,今台湾中央图书馆有影宋抄本《经进周昙咏史诗》三卷。《全唐诗》将其编为二卷,共195首,这种形式与规模的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颇为罕见。

古诗数量:352名句数量: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