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牛吃尽大田荒,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麴屑,不降胡虏奈饥肠。
耕牛吃尽大田荒,二两黄金籴斗粮。
御粥又闻无麴屑,不降胡虏奈饥肠。
耕牛被吃尽,大片的田地都已荒芜,二两黄金才能买一斗粮食。
皇帝的粥里又听说没有一点酒曲的碎屑,不向胡虏投降,又怎能忍受饥饿的肚肠。
1. 晋愍帝:司马邺,西晋末代皇帝,公元313年-316年在位,在位期间西晋王朝面临严重危机,最终投降匈奴,西晋灭亡。
2. 咏史诗: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吟咏,表达诗人的观点、感慨等。周昙的《晋门》组诗均为咏史诗,聚焦晋朝历史。
3. 西晋末年战乱:西晋时期,八王之乱后,国力衰退,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史称“五胡乱华”,社会陷入长期动荡,百姓流离失所。
这首《晋门。愍帝》是唐代诗人周昙对西晋末年历史的生动刻画。诗歌围绕晋愍帝时期的社会状况展开,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乱世的凄惨景象。
首先,前两句从社会底层的生产和生活入手,“耕牛吃尽”“大田荒”直接揭示了战乱对农业的毁灭性打击,而“二两黄金籴斗粮”则以惊人的粮价,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百姓面临的生存危机。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社会秩序崩塌的体现。
接着,后两句将目光投向皇室,“御粥无麴屑”说明连至高无上的皇帝都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王朝的衰败可见一斑。“不降胡虏奈饥肠”一句,充满了无奈与悲凉,既写出了晋愍帝在绝境中的艰难处境,也反映出西晋王朝已走到尽头,无法挽回覆灭的命运。
整首诗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勾勒出西晋末年的社会全貌,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沧桑,理解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无奈。
诗歌开篇“耕牛吃尽大田荒”,以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战乱导致的惨状,耕牛被吃,田地荒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为下文写粮食匮乏做铺垫。“二两黄金籴斗粮”则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粮价之高,凸显当时物资的极度短缺,民生凋敝。
后两句“御粥又闻无麴屑,不降胡虏奈饥肠”,将视角转向皇室,连皇帝的粥都简陋到没有一点麴屑,可见困境之深。最后一句以反问的语气,写出了在饥饿的逼迫下,不降胡虏的艰难抉择,暗含对晋愍帝处境的同情,也折射出当时王朝的覆灭已是大势所趋。全诗语言质朴,却极具感染力,将乱世的悲凉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周昙是唐代诗人,尤擅咏史绝句。此诗为其《晋门》组诗之一,聚焦晋愍帝时期的历史。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匈奴等外族入侵,朝廷面临严重的危机。晋愍帝在位时,西晋已濒临灭亡,都城长安被围,物资极度匮乏,百姓和皇室都陷入绝境,这首诗便是对这一时期社会惨状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