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家楼上谢家池,处处风烟少旧知。
明日落花谁共醉,野溪猿鸟恨归迟。
庾家楼上谢家池,处处风烟少旧知。
明日落花谁共醉,野溪猿鸟恨归迟。
庾家的楼阁之上,谢家的池塘边,每一处风景烟雾之中,昔日的知己已经寥寥无几。
明日落花纷飞之时,又有谁能与我一同酣醉?野外的溪流边,猿猴与飞鸟都仿佛在怨恨我归来得太迟。
1. 用典:诗中“庾家楼上谢家池”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用古代名门的名称来代指旧地,增强了诗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2. 拟人:“野溪猿鸟恨归迟”一句使用拟人手法,将猿鸟赋予人的情感“恨”,使诗句更生动形象,更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3. 情景交融:全诗通过对“风烟”“落花”“野溪”“猿鸟”等景物的描写,融入了诗人对旧地的怀念、对故人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回旧山》是一首充满怀旧情愫的唐诗。开篇诗人便点出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旧地,“庾家楼上谢家池”这一表述,既点明了地点,又借助典故增添了诗意。紧接着“处处风烟少旧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面对熟悉景物却不见多少旧友时的失落之情,这种物是人非的感受是很多人在重游旧地时都会有的体验。
再看后两句,“明日落花谁共醉”,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明日落花,思考着无人共醉的孤独,将伤感之情进一步深化。而“野溪猿鸟恨归迟”则笔锋一转,通过猿鸟的“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是诗人自己觉得归来太晚,这种借景抒情、拟人化的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委婉而深刻。
整首诗语言朴实却意蕴丰富,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写,让我们体会到诗人重归旧山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诗人重归旧地时的复杂情感。首句“庾家楼上谢家池”,通过借用典故点出旧地,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氛围。“处处风烟少旧知”则直接道出物是人非的失落,风景依旧,但昔日的知己已不多见,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后两句“明日落花谁共醉,野溪猿鸟恨归迟”更是将情感推向深处。“明日落花”以景喻情,落花本就易让人联想到时光流逝、美好不再,而“谁共醉”的反问,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末句赋予猿鸟以人的情感,说它们“恨归迟”,实则是诗人自己内心深处对未能早些归来的遗憾与愧疚,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含蓄而深沉,余味悠长。
由于这首诗的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推测诗人可能是在离开旧山一段时间后重返故地。诗中描绘了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却发现景物依旧但故人稀少的情景,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可能是诗人在经历了一段漂泊或离别之后,重归旧地时触景生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