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
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
灵关九折险,蜀道二星遥。
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
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
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
灵关九折险,蜀道二星遥。
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
已经离开金陵故国,铜梁的方向忽然不见飞鸟的踪迹。
在迷失道路的远方相互送别,不知你在他乡何日才能归来。
灵关的道路曲折多险,蜀道遥远如同两颗星辰相隔。
如果乘坐木筏有便利的机会,希望能泛游于广陵的潮水之中。
1.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主要表达亲友之间离别时的情感,如不舍、牵挂、祝福等。这首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
2. 蜀道:指古代由中原地区入蜀(今四川)的道路,因途经多山地,地势险要,道路曲折难行,故有"蜀道难"之说,常被诗人在作品中提及。
3. 广陵潮:指古代广陵(今扬州)附近的长江潮水,以壮观著称,是古代文人笔下的常见意象,常与游览、思乡等情感相联系。
4.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铜梁""灵关""槎""广陵潮"等意象,通过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烘托出送别时的氛围和诗人的情感。
这首《送蔡君知入蜀二首》是一首充满真情实感的送别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它围绕送别友人蔡君知前往蜀地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开篇两句"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简洁地交代了友人的行程,从熟悉的金陵到遥远的铜梁,空间的转换暗示着离别已经发生,"忽"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时光的匆匆,也流露出诗人心中的一丝猝不及防。
接着"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将情感推向深入。"失路"一词很有深意,不仅是说路途可能迷茫,更像是诗人对友人未来在异乡生活的一种担忧,而"他乡何日归"的追问,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其归来的心情,简单的话语却饱含深情。
再看"灵关九折险,蜀道二星遥",这两句是对蜀道艰险遥远的具体描绘。"九折"突出了道路的曲折难行,"二星遥"则形象地写出了距离的遥远,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旅途艰辛的牵挂,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离别会如此令人伤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次分别可能意味着长久的不见。
最后"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诗人的情感有了一丝转变,从之前的担忧不舍转为美好的期盼。他希望友人如果有机会,能去看看广陵潮,这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可能暗含着希望友人能借此机会顺利归来的心愿,让整首诗在伤感中多了一份温暖的亮色。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将送别时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送别诗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担忧融入对景物和路途的描写之中。
前两句"金陵已去国,铜梁忽背飞",以地点的转换和飞鸟的意象,点明友人已离开故地前往蜀地,"忽背飞"既写出了行程的迅速,也暗含了诗人目送友人远去的怅然。
"失路远相送,他乡何日归"直抒胸臆,"失路"不仅指路途的迷茫,更暗含对友人在异乡漂泊的担忧,"何日归"则道出了对友人归来的期盼,情感深沉。
后两句"灵关九折险,蜀道二星遥",着重描写蜀道的艰险与遥远,"九折险"突出道路的曲折难行,"二星遥"以星辰作比,强调距离之远,进一步强化了送别时的牵挂。
末句"乘槎若有便,希泛广陵潮"则转换了情绪,以一种美好的期盼作结,希望友人若有机会能乘船泛游广陵潮,既有对友人旅途顺利的祝愿,也暗含了对重逢的期许,让全诗在不舍之中多了一丝温暖的期盼。
由于该诗作者未知,其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蔡君知前往蜀地。当时蜀地(今四川一带)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蜀道难"是古人对入蜀之路的普遍认知。诗人在友人离别之际,感慨路途艰险、相距遥远,既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之情,也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牵挂与期盼。此类送别诗在唐代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因交通不便而对离别格外看重的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