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岚霭簇洋城,数处禅斋尽有名。
古柏八株堆翠色, 灵泉一派逗寒声。
暂游颇爱闲滋味,久住翻嫌俗性情。
珍重支公每相勉,我于儒行也修行。
万山岚霭簇洋城,数处禅斋尽有名。
古柏八株堆翠色, 灵泉一派逗寒声。
暂游颇爱闲滋味,久住翻嫌俗性情。
珍重支公每相勉,我于儒行也修行。
群山的雾气环绕着洋城,几处禅房都有各自的美名。
八棵古老的柏树呈现出翠绿的颜色,一道灵泉发出清冷的声响。
暂时游览很喜爱这闲适的滋味,长久居住反而会嫌弃自己世俗的性情。
珍贵支公时常的勉励,我在儒家的品行修养上也进行着修行。
1. 和凝:五代时期后晋文学家、官员,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诗词创作,也有史学著作。
2. 禅斋:指僧人的斋舍,是僧人进行修行、生活的场所,常与清幽的自然环境相伴,成为文人寄情抒怀的对象。
3. 儒释融合:唐朝及五代时期,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文人既尊崇儒家的道德规范,也对佛教的修行方式有所借鉴,这首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4. 颔联与颈联:在律诗中,颔联指第二联(三、四句),颈联指第三联(五、六句),通常要求对仗工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词性、结构上都体现了对仗的特点。
《醴泉院》是唐朝诗人和凝的作品,通过对醴泉院周围景色和自身感受的描写,展现了禅院的清幽之美以及诗人对闲适生活和精神修行的追求。
诗的开篇描绘了宏大的背景,万山雾气环绕洋城,禅斋有名,吸引读者走进这一清幽之地。接着,具体刻画了禅院中的古柏和灵泉,色彩与声音交织,让人身临其境。随后,诗人由景生情,表达了对闲居滋味的喜爱和对世俗性情的反思,情感真挚自然。最后,以支公的勉励和自己对儒行修行的坚持作结,升华了主题,体现了诗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景、情、理的结合,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首联“万山岚霭簇洋城,数处禅斋尽有名”,从大处着笔,描绘出洋城被群山雾气环绕的景象,点出这里的禅斋声名远扬,为下文描写禅院景象做铺垫。
颔联“古柏八株堆翠色,灵泉一派逗寒声”,选取古柏和灵泉两个典型意象,“堆翠色”写出古柏的郁郁葱葱,“逗寒声”则生动地表现出泉水流动的清冷声响,视听结合,展现了禅院环境的清幽雅致。
颈联“暂游颇爱闲滋味,久住翻嫌俗性情”,由景入情,表达了诗人对禅院闲适氛围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世俗性情的反思,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向往。
尾联“珍重支公每相勉,我于儒行也修行”,将情感进一步升华,借支公的勉励,表明自己不仅尊崇儒家之道,也在修行方面有所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儒释思想的融合与认同。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将写景、抒情与哲理思考巧妙结合。
和凝是五代时期的文学家、官员,但其早年生活在唐朝。《醴泉院》可能是他游历醴泉院时所作。醴泉院作为一处禅院,周围环境清幽,是文人雅士常涉足之地。和凝在游览过程中,被禅院的景色和氛围所触动,结合自己对儒释思想的感悟,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以及在修行方面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