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斗山观

王仁裕 〔唐朝〕

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

拔宅只知鸡犬在, 上天谁信路岐遥。

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

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身着如霞般的道衣想要飞升,醉意陶陶,不知不觉全家已居住在高空的云霞之中。

举家飞升只知道鸡犬都跟随着,登上天界谁会相信路途遥远呢。

广阔高远的三清仙境让人抛却尘世的幻梦,在八景云烟之中仿佛在进行早朝之事。

因为故乡林中的苍柏依然健壮,晶莹的露水和清凉的树叶锁住了秋风。

1. 拔宅飞升:道教典故,指修道者功德圆满,全家连同住宅一起飞升成仙,诗中化用此典故表现对仙境的向往。

2. 三清:道教术语,指玉清、上清、太清三个最高仙境,是道教神仙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3. 八景:道教中所指的八种自然景象或仙境胜景,不同典籍中所指略有不同,常被文人用于诗歌中描绘仙境。

4. 王仁裕:五代时期著名文学家,曾仕唐、前蜀、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朝,其作品风格多样,此诗体现了其受道教文化影响的一面。

5. 斗山观:古代道教圣地,是文人墨客游览、题诗的场所,因这首诗得以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

  • 霞衣:指仙人或道士所穿的彩色仙衣,此处代指道衣。
  • 陶陶:形容醉态或安乐的样子。
  • 绛霄:指高空的云霞,也可指仙境。
  • 拔宅:指全家飞升成仙。
  • 路岐遥:路途遥远。岐,通“歧”,岔路,此处泛指路途。
  • 三清:道教所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所居的仙境。
  • 辽廓:广阔高远的样子。
  • 尘梦:尘世的梦幻,指世俗的杂念和追求。
  • 八景:道教所称的八种仙境胜景,也指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象。
  • 早朝:早晨朝见君主,此处指在仙境中仿佛有朝见之事,增添仙境的庄严感。
  • 故林:故乡的树林。
  • 露华:晶莹的露水。
  • 金飙:指秋风,因秋天在五行中属金,故称。

《题斗山观》是唐朝诗人王仁裕所作的一首充满道教色彩的诗作。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诗,它以诗人在斗山观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仙境世界。

从诗句来看,首联描绘了诗人身着霞衣,沉醉之中仿佛全家都置身于绛霄仙境,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缥缈的境界。颔联通过“拔宅”的典故,告诉我们成仙并非遥不可及,连鸡犬都能一同飞升,充满了神奇色彩。颈联则进一步展现了三清仙境的广阔和超脱,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尘世杂念的摒弃。尾联又将我们的视线拉回故林,苍柏、露华等意象,既有对仙境的向往,又有对故乡的眷恋,情感丰富。

在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其中的道教典故和术语,比如“三清”“八景”“拔宅飞升”等,这些都是理解诗歌意境的关键。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道教的盛行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奇妙的想象,将道教文化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仙境世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斗山观中所感受到的仙境之景,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浓厚的道教色彩。首联“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以“霞衣”点出道教元素,“醉陶陶”写出了诗人沉醉其中的状态,“不觉”二字巧妙地过渡到全家居于仙境的情景,富有奇幻色彩。

颔联“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岐遥”,化用了“拔宅飞升”的典故,突出了成仙的轻松与神奇,“谁信”一词反问,强调了上天之路并非人们所想的那般遥远,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颈联“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展现了三清仙境的广阔和超脱尘世的特点,“抛尘梦”表达了对世俗的摒弃,“事早朝”则为仙境增添了一丝庄严有序之感,将自然之景与想象中的仙境活动相结合。

尾联“为有故林苍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飙”,由仙境回到故林,以苍柏、露华、凉叶、金飙等意象,描绘出故乡山林的清幽景象,既呼应了前文的超脱之感,又带有一丝对故乡的眷恋,使得全诗意境更加丰富。

整首诗语言优美,想象奇特,将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象、个人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缥缈虚幻而又引人入胜的意境。

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文学家,但其曾在唐朝为官。斗山观是一处道教圣地,诗人游览此地,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当时道教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文人雅士常常与道教人士交往,游览道观,感受道家仙境氛围。此诗便是诗人在斗山观中,沉浸于道教所描绘的仙境意境中,联想到飞升成仙等道教典故,从而抒发对仙境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的超脱之情。

作者信息
王仁裕

王仁裕,生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秦州上邦(天水市秦城区)人的王仁裕(字德荤),正处于唐末这样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公元905年的秦州,处于攻杀凤翔节度使李昌符、自己做了节度使并且自封为“陇西郡王”、“歧王”的李茂贞的天地,这时王仁裕二十六岁,为李茂贞属下秦州节度使李继祟幕僚——秦州 节度判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走上了在前蜀、后唐、后晋、后汉为官,官及翰林学士、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的仕宦生涯,同时也开始了他勤勉治学、赋诗作文的创作历程, “有诗万余首,勒成百卷”(《旧五代史·王仁裕传》)。

古诗数量:15名句数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