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天台道友

未知 〔唐朝〕

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

会隔晓窗闻法鼓, 几同寒榻听疏钟。

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

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思念之情遥遥指向玉霄峰,惆怅地望着江山阻隔万水千山。

曾隔着清晨的窗户听法鼓声响,也曾多次同处寒榻听着稀疏的钟声。

分别以来知道你长久以柏为食,吟诗的时候将与谁一起倚靠着松树。

暂且住在人间推行圣明的教义,不要想着天上的道路便能登龙成仙。

1. 天台山:中国佛教名山之一,历史上许多僧人在此修行,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2. 法鼓: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法器,用途广泛,既用于召集僧众,也在法会等重要场合使用,具有象征佛法庄严的意义。

3. 餐柏:古代道家养生方式之一,认为柏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后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指代修行者的清苦生活。

4. 诗歌体裁:这首诗是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会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对仗工整,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 天台道友:指在天台山修行的道友。天台,即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 玉霄峰:山峰名,此处应指天台山的山峰,象征着道友所在之地。
  • 怅望:惆怅地远望。
  • 法鼓:佛教法器,寺院中用于召集僧众、宣讲佛法的鼓。
  • 寒榻:寒冷的床榻,此处指修行生活的清苦。
  • 疏钟:稀疏的钟声,常指寺院中的钟声。
  • 餐柏:以柏叶为食,古代道家有服食柏叶以求长生的说法,此处指道友的修行生活。
  • 圣教:指佛教教义。
  • 天路:通往天上的道路,此处指成仙之路。
  • 登龙:比喻成仙、登仙。

《寄天台道友》是一首充满真挚情感和修行感悟的七言律诗。首先,从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诗,“天台道友”明确了友人的身份和所在地,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基础。

诗歌前两联着重抒发思念之情。首联以“相思”“怅望”直接抒情,“玉霄峰”点明思念的对象所在,“江山阻万重”则交代了惆怅的原因。颔联通过回忆往昔共同的修行生活场景,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浓度,“法鼓”“疏钟”等意象也增添了佛教氛围。

颈联转向对友人现状的关切与自身的孤寂感。“长餐柏”体现了友人修行的虔诚与清苦,“将谁对倚松”则流露出诗人因分别而感到的失落。

尾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体现了务实的修行观念。劝友人专注于在人间推行圣教,而非急于追求成仙,这一观点既符合佛教脚踏实地修行的理念,也使诗歌的内涵得到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将个人情感与宗教感悟相结合,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诗。

这首诗开篇“相思遥指玉霄峰,怅望江山阻万重”,直接点出对道友的思念,以及因山水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惆怅,情感真挚浓烈。接着“会隔晓窗闻法鼓,几同寒榻听疏钟”,通过回忆往昔一同听法鼓、钟声的经历,既体现了两人过往交往的密切,也暗含对昔日修行生活的怀念。

“别来知子长餐柏,吟处将谁对倚松”两句,既关切道友分别后的修行生活,又流露出对无人相伴吟诗的孤寂之感,细腻地刻画了思念之情。最后“且住人间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则展现出一种务实的修行态度,劝道友在人间践行教义,而非一味追求虚无缥缈的成仙之路,使诗歌在情感之外更添了一份哲理。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饱满,将思念之情与修行感悟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由于作者未知,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题《寄天台道友》及诗句内容来看,这应是一位诗人写给在天台山修行的道友的诗。天台山是佛教圣地,由此推测两人可能曾一同在此修行或有过交往,后来分别,诗人便写下这首诗寄托对道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涉及对修行生活的感悟。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