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周宗书后

李建勋 〔唐朝〕

偶罢阿衡来典郡,固无闲物可应官。

凭君为报群胥道,莫作循州刺史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偶然离开宰相之位前来掌管州郡,本来就没有多余的物品来应付官场事务。

请您替我告诉各位小吏们,不要把我当作一般的循州刺史来看待。

1. 阿衡:本为商代官名,伊尹曾任此职,后常用来代指宰相或其他高级辅佐官员。

2. 刺史制度: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最初为监察官,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军政事务。

3. 唐末五代官场文化:这一时期官场较为复杂,官员之间的应酬、打点等现象较为普遍,诗人“无闲物可应官”的表述反映了对这种风气的不认同。

4. 李建勋:唐末五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经历和情感,风格质朴自然,这首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 阿衡:古代官名,后引申为宰相一类的高官,这里指作者之前担任的重要官职。
  • 典郡:掌管州郡,指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 :本来,原本。
  • 闲物:多余的物品,这里暗指用来应酬、打点官场的财物等。
  • 应官:应付官场事务。
  • 凭君:请您,托您。
  • 群胥:各位小吏,指地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
  • 循州:地名,在今广东龙川一带,这里指作者任职的地方。
  • 刺史:古代地方官职名,这里指作者自己担任的职务。

《批周宗书后》是一首体现诗人身份与态度的诗作。开篇诗人便点出自己曾身居“阿衡”这样的高位,如今只是偶然来到地方掌管州郡,这为后文表达态度做了铺垫。“固无闲物可应官”一句,表明了诗人在官场中坚守自我,不搞应酬打点那一套的处事原则,展现出其正直的品格。

而“凭君为报群胥道,莫作循州刺史看”则是全诗的核心,诗人希望通过他人转告下属,不要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循州刺史。这既可能是因为他曾担任高官,有着不同的眼界和格局,也可能是他不想被地方官场的不良风气所同化,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政务。

整体来看,这首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平实的语言将诗人的经历、品格和态度完整地呈现出来,让我们能感受到唐末五代时期一位官员在官场中的坚守与姿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这首诗语言质朴直白,却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和鲜明的态度。首句“偶罢阿衡来典郡”点明自己的经历,曾经身居高位,如今只是偶然来到地方任职,透露出一种对过往身份的暗示。“固无闲物可应官”则表现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不打算用多余的财物去应酬官场,保持自身的清白与正直。

后两句“凭君为报群胥道,莫作循州刺史看”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态度,希望下属不要以普通刺史的标准来对待自己,既体现了他对自身过往身份的自信,也暗示了他不会因职位变动而改变自己的处事原则。全诗虽短,却将诗人的心境和立场清晰地展现出来,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李建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曾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后可能因政治变动等原因被贬或调任地方,担任循州刺史。这首诗是他在任职期间,针对下属官吏可能对自己存在的轻视或误解而作,通过此诗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态度,暗示自己并非普通的地方官员。

作者信息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古诗数量:96名句数量: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