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应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
不随世祖重携剑, 却为文皇再读书。
十载战尘销旧业,满城春雨坏贫居。
一枝何事于君借,仙桂年年幸有馀。
曾应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
不随世祖重携剑, 却为文皇再读书。
十载战尘销旧业,满城春雨坏贫居。
一枝何事于君借,仙桂年年幸有馀。
曾经参加过大中年间天子的科举考试,历经四朝风云岁月,双鬓已经稀疏斑白。
没有跟随世祖重新拿起宝剑(指投身军旅),却为了像文皇那样重视文治而再次读书。
十年的战火硝烟毁掉了旧日的产业,满城的春雨损坏了贫寒的居所。
为何要向您借一枝(仙桂)呢?幸好这象征科举功名的仙桂每年都有多余。
1. 科举制度:诗中多次提及科举相关内容,如“大中天子举”“仙桂”等,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对文人的重要影响,科举是当时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
2. 唐代诗歌与社会:此诗是唐末社会的缩影,反映了战乱对社会和文人的影响,体现了诗歌“诗史”的功能,即诗歌可以记录社会现实。
3. 典故运用:“仙桂”一词化用了“蟾宫折桂”的典故,该典故在古代常用来比喻科举登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文化符号。
4. 诗歌体裁:本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特点。
5. 沈彬生平:沈彬是唐末五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个人经历和社会现实,此诗是研究其生平及思想的重要资料。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沈彬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向友人刘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首联从自己参加科举说起,“曾应大中天子举”点明了早年的科举经历,“四朝风月鬓萧疏”则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的衰老,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科举路上的漫长与艰辛。
颔联中,诗人表明了自己的选择,不投身军旅,而是坚持读书求仕,这体现了他对文治的信仰和对科举的执着。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下,这样的选择更显不易。
颈联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十载战尘销旧业”写出了战争对家园的摧毁,“满城春雨坏贫居”则进一步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顿,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时代的苦难和诗人的不幸遭遇。
尾联是向友人的表达,“一枝何事于君借”以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而“仙桂年年幸有馀”则既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也可能是在鼓励友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通过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唐末文人的艰辛与坚守,也领略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以诗人自身的经历为线索,情感真挚,意蕴深沉。首联“曾应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鬓萧疏”,开门见山交代了自己的科举经历和岁月沧桑,“四朝”“鬓萧疏”对比鲜明,凸显了诗人历经世事的艰辛与执着。
颔联“不随世祖重携剑,却为文皇再读书”,通过选择“再读书”而非“携剑”,表明了诗人对文治的崇尚和对科举之路的坚持,展现了其价值取向。
颈联“十载战尘销旧业,满城春雨坏贫居”,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自身的贫困处境,对仗工整,语言朴实却极具感染力,将时代的苦难与个人的不幸紧密结合,令人动容。
尾联“一枝何事于君借,仙桂年年幸有馀”,以“借桂”的委婉表达,既写出了对功名的渴望,又暗含对友人的期望,同时“仙桂年年有馀”也透露出一丝对未来的希望,使诗歌在沉郁中不失积极之意。全诗风格苍凉而不悲戚,于叙事中蕴含深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
沈彬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历经多个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不安。此诗是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相关的场合,写给为首的刘象的作品。从诗中“曾应大中天子举”“四朝风月”等句可知,诗人有着漫长的科举经历和坎坷的人生遭遇,见证了时代的战乱与变迁。当时社会战乱频繁,民生凋敝,诗人自身也遭受了“十载战尘销旧业,满城春雨坏贫居”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抒发了自己对科举功名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友人刘象的期许或求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