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书事寄友人

李中 〔唐朝〕

信断关河远,相思秋夜深。

砌蛩声咽咽,檐月影沈沈。

未遂青云志,那堪素发侵。

吟馀成不寐,彻曙四邻砧。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书信断绝,关山河川阻隔遥远,在这深秋的深夜里,我深深思念着你。

台阶下蟋蟀的叫声呜咽凄凉,屋檐下的月影深沉昏暗。

没有实现远大的志向,更不堪忍受白发渐渐增多的侵袭。

吟诵诗歌之后难以入眠,一直到天亮,四周邻居家的捣衣声都已响起。

1. 李中,晚唐诗人,以五言律诗见长,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羁旅愁思等内容,风格清新自然。

2.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严格的平仄、对仗和押韵要求。此诗即为一首五言律诗。

3. “青云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指代远大的志向、抱负,如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4. “砧声”在古诗中常与思妇、游子相关,多用来烘托思念、孤寂的情感,因为古代妇女多在夜晚捣衣,准备寒衣,而捣衣声往往会引发远行人的思乡之情或闺中女子的思念之绪。

  • 信断:书信断绝。
  • 关河:关塞和河流,这里泛指山河阻隔。
  • 砌蛩:台阶下的蟋蟀。砌,台阶。蛩,蟋蟀。
  • 咽咽:形容声音呜咽、凄凉。
  • 沈沈:同“沉沉”,形容深沉、昏暗的样子。
  • 未遂:没有实现。
  • 青云志:指远大的志向、抱负。
  • 那堪:怎能忍受。
  • 素发:白发。
  • :侵蚀、增多。
  • 吟馀:吟诵之后。
  • 不寐:不能入睡。
  • 彻曙:直到天亮。
  • :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从题目“秋夕书事寄友人”可以知道,这是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寄给友人的诗。所以,诗中必然包含两个主要情感:对友人的思念和诗人自身的情感。

首联直接点出“信断关河远”,说明和友人失去了联系,路途遥远,这就为“相思”提供了背景,在这样的秋夜,思念之情愈发浓厚。颔联通过描写“砌蛩声”和“檐月影”这些秋夜特有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孤寂。

颈联则转向诗人自身,“未遂青云志”说出了自己远大的志向还没有实现,这是一种遗憾;“那堪素发侵”又感叹自己已经开始有白发了,时光不等人,壮志未酬再加上年华老去,这种愁苦之情更加强烈。

尾联写诗人因为这些思绪,吟诵之后也无法入睡,一直到天亮,还能听到邻居家的捣衣声。这里的捣衣声不仅说明时间过得快,从夜晚到天亮,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别人的生活在继续,而自己却被思念和愁绪包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把秋夜的景、对友人的思、自身的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大家在赏析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景物和情感的联系,去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对友人的思念、自身的失意与秋夜的凄凉景象完美结合。首联“信断关河远,相思秋夜深”开门见山,点出与友人音信隔绝、相隔遥远,以及在深秋深夜浓浓的思念之情,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砌蛩声咽咽,檐月影沈沈”描绘了秋夜的景象,台阶下蟋蟀呜咽的叫声,屋檐下深沉的月影,以动衬静,渲染出凄凉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颈联“未遂青云志,那堪素发侵”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未酬之叹和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将个人的失意与悲愁推向深入。

尾联“吟馀成不寐,彻曙四邻砧”写诗人吟诵之后辗转难眠,直到天亮还听着四周邻居的捣衣声,以捣衣声这一生活场景作结,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又将孤寂的情绪延续,余味悠长。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秋夜景物的细致描绘,巧妙地传达出复杂的内心感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中是晚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县尉、县令等小官,后归隐庐山。此诗题为“秋夕书事寄友人”,从题目可知,这是诗人在秋天的夜晚,触景生情,写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寄给远方的友人。当时诗人可能处于漂泊或不得志的状态,与友人音信不通,在秋夜的萧瑟氛围中,更添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

古诗数量:295名句数量: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