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途中

李中 〔唐朝〕

竹林已萧索,客思正如雠。

旧业吴江外,新蝉楚驿头。

遥天疏雨过,列岫乱云收。

今夕谁家宿,孤吟月色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竹林已经变得萧条冷落,客居他乡的愁思就像仇人一样难以排遣。

曾经的家业在吴江之外,新鸣叫的蝉在楚地的驿站旁。

遥远的天空中下过一阵稀疏的雨,排列的山峰上杂乱的云彩已经散去。

今晚要在谁家投宿呢?我独自在秋天的月色下吟咏。

1. 李中,晚唐诗人,其诗多写羁旅之情、田园风光等,风格清新自然。

2. 律诗: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旧业吴江外,新蝉楚驿头”“遥天疏雨过,列岫乱云收”对仗工整。

3. 意象:诗中“竹林”“新蝉”“疏雨”“列岫”“乱云”“月色”等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竹林”常与萧瑟、清幽相关,“蝉”常与夏日、愁思相联系,“雨”“云”“月”等则常被用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

4. 情景交融: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客思、孤独等情感融入到秋日的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 萧索:萧条冷落,形容景象凄凉。
  • 客思:客居他乡的思绪、愁思。
  • :同“仇”,仇人,这里形容愁思如同仇人一般令人难以忍受。
  • 旧业:旧时的家业、产业。
  • 吴江:地名,在今江苏省境内。
  • 新蝉:刚鸣叫的蝉。
  • 楚驿:楚地的驿站,楚地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 遥天:遥远的天空。
  • 疏雨:稀疏的雨。
  • 列岫:排列的山峰。
  • 乱云收:杂乱的云彩散去。
  • 孤吟:独自吟咏。

《秋日途中》是晚唐诗人李中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秋日漂泊途中的所见所感。

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秋日途中”直接点明了时间是秋天,地点是旅途中,这为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奠定了基础。

开篇“竹林已萧索,客思正如雠”,诗人看到竹林变得萧条,触景生情,将客居他乡的愁思比作仇人,这种比喻非常形象,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愁苦。接下来的颔联,诗人由眼前的新蝉想到了吴江外的旧业,通过空间的转换,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漂泊的无奈。

颈联描绘了雨后的景色,疏雨过后,乱云散去,天空和山峰呈现出一种开阔的景象,但这并没有让诗人的心情好转,反而更凸显了他的孤独。最后,尾联“今夕谁家宿,孤吟月色秋”,以一个问句和诗人在月色下独自吟咏的画面收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在秋夜中漂泊无依的游子形象,感受到了他深深的孤寂。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秋日的萧瑟与游子的愁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同时,作为一首五言律诗,它在格律和对仗上也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秋日旅途所见所感为内容,情景交融,将游子的愁绪表达得细腻而深沉。

首联“竹林已萧索,客思正如雠”,以竹林的萧索景象起兴,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同时直接点出客居他乡的愁思如同仇人般强烈,开篇即抒发了浓浓的愁绪。

颔联“旧业吴江外,新蝉楚驿头”,由景入事,通过回忆旧业所在之地和眼前楚驿旁的新蝉,将过去与现在、家乡与他乡联系起来,进一步烘托出漂泊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

颈联“遥天疏雨过,列岫乱云收”,描绘了秋日雨后的景象,遥远的天空经过疏雨的洗刷,排列的山峰上乱云散去,景色开阔。但这开阔的景象并未让诗人的愁绪消散,反而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内心的孤寂。

尾联“今夕谁家宿,孤吟月色秋”,以疑问和动作作结,今晚不知要在何处投宿,只能独自在秋日的月色下吟咏,将漂泊无依的处境和孤独的心境推向极致,余味悠长。

李中是晚唐诗人,一生多任幕僚等职,辗转各地。从诗题“秋日途中”及诗中“客思”“楚驿头”“谁家宿”等内容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秋日漂泊途中所作。当时诗人远离家乡和旧业,行至楚地,面对秋日萧瑟之景,触景生情,抒发了客居他乡的愁思和漂泊无依之感。

作者信息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

古诗数量:295名句数量: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