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江亭客,缠绵恨别离。
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
耿耿看灯暗,悠悠结梦迟。
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
酒醒江亭客,缠绵恨别离。
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
耿耿看灯暗,悠悠结梦迟。
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
在江边的亭子里酒醒过来,我这个他乡之客,心中满是缠绵不绝的离愁别恨。
笙歌喧闹的宴席散去之后,在这有风有月的夜晚,显得格外漫长。
心中不安地看着灯光渐渐昏暗,思绪悠悠,连入梦也变得迟缓。
如果没有写诗作文的才华与缘分,又有什么办法能传达我这满腔的相思之情呢。
1. 离亭:古代送别场所,多建于交通要道旁,供行人休息和亲友饯别之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与离别、相思等情感相联系。
2. 骚雅:"骚"指屈原的《离骚》,"雅"指《诗经》中的《大雅》《小雅》,二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后常以"骚雅"代指诗歌或文人的才华。
3. 情景交融:这首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离愁别绪融入到江亭、风月、灯光等景物描写之中,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
4. 律诗特点: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与"耿耿看灯暗,悠悠结梦迟"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它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在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情。从题目《离亭前思有寄》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寄寓着思念的诗作。
再逐联来看,首联直接点出了场景和情感,"酒醒江亭客"交代了诗人所处的地点是江亭,身份是客,状态是酒醒,而"缠绵恨别离"则直接抒发了离别带来的怅恨之情。这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诗人的伤感。
颔联"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通过对比来突出离别后的孤寂。之前还是笙歌阵阵的热闹宴席,转眼就已散去,只剩下风月相伴的漫长夜晚,这种反差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心中的失落。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诗人的状态,"耿耿看灯暗"写出了诗人因思念而无法安睡,只能看着灯光一点点变暗,"悠悠结梦迟"则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联"酒醒江亭客,缠绵恨别离",开篇点题,写诗人在江亭酒醒,身为异乡之客,离别之恨萦绕心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笙歌筵散后,风月夜长时",通过环境的转换来衬托心境。宴会上的笙歌热闹早已散去,只剩下清冷的风月和漫长的夜晚,更显离别后的孤寂与惆怅。
颈联"耿耿看灯暗,悠悠结梦迟",细致刻画了诗人的动作与心理。"耿耿"写出诗人心神不宁的状态,"看灯暗"的动作则体现出其深夜未眠;"悠悠"描绘出思绪的绵长,"结梦迟"则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因思念而难以入眠的愁苦。
尾联"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以抒情作结,将相思之情推向高潮。诗人感慨如果没有写诗的才华,就无法传达这份深切的相思,既点出作诗的缘由,又强化了相思的浓烈。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将离别后的孤寂、思念之情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极具感染力。
李中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隐逸闲适之情和相思离别之苦。此诗从题目《离亭前思有寄》及诗句内容来看,应是诗人在离别之地的江亭送别友人(或亲人)之后所作。当时宴席已散,诗人酒醒之后,面对漫长的夜晚,离愁别绪涌上心头,满怀着对离别之人的思念,于是写下这首诗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