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后相思鹤信稀,郡楼南望远峰迷。
人归仙洞云连地,花落春林水满溪。
白发只应悲镜镊,丹砂犹待寄刀圭。
方平车驾今何在,常苦尘中日易西。
分别后,相思之情如鹤信般稀少,站在郡楼南望,远方的山峰模糊难辨。 仙人归洞时,云雾与大地相连;春花凋落,溪水漫过春林。 白发只能对镜自悲,炼丹的朱砂还需等待刀圭来调和。 方平的车驾如今在何处?常因尘世中日影西斜而苦恼。
此诗需注意三重解读: 1. 表层:描写与道士别后的思念及麻姑山景色。 2. 中层:通过“丹砂”“刀圭”等道教符号,展现修道的期待与挫折。 3. 深层:末句“尘中日易西”揭示主题——在仙道追求与尘世时间压力间的矛盾。 艺术上,诗人善用反差:鹤信之“稀”与相思之浓、仙洞之远与溪水之近,强化了虚实相生的意境。
全诗以“相思”为暗线,前四句写景寓情: “鹤信稀”“峰迷”暗示求仙渺茫,“云连地”“水满溪”渲染仙境与尘世的交织。 后四句转写自身:“悲镜镊”叹年华老去,“待刀圭”显修道执着,末联以方平无踪、日影西斜, 深化对时空流逝的焦虑。诗中意象空灵(鹤、云、丹砂)与实感(白发、尘日)结合, 体现唐代道教诗歌“仙俗交融”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唐代,查文徽为晚唐道士诗人,常游历名山寻仙访道。 诗中提及麻姑仙坛(今江西南城麻姑山),表明作者曾与此地道士交往,后因离别而生感慨, 结合自身修道未成的怅惘,表达对尘世易逝、仙缘难觅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