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霞起武陵春,桐柏先生解守真。
白石桥高曾纵步,朱阳馆静每存神。
囊中隐诀多仙术,肘后方书济俗人。
自领蓬莱都水监,只忧沧海变成尘。
赤城山的朝霞映照着武陵的春色,桐柏先生领悟了守护真道的奥秘。 曾在高耸的白石桥上纵情漫步,于静谧的朱阳馆中常存仙神之思。 囊中藏着隐逸的仙诀与诸多法术,肘后方书为世人解除疾苦。 虽身居蓬莱都水监的高位,却仍担忧沧海有朝一日化作尘埃。
此诗采用“以仙喻世”手法: 前六句极写仙家逍遥,尾联“只忧”二字陡转, 揭示修道者亦难逃对尘世的牵挂。 “霞起”“桥高”等空间意象的层层递进, 与“隐诀”“方书”的功能性描述, 共同构成道教理想与现实践行的双重画卷。
全诗以瑰丽意象构建仙境:赤城霞、武陵春、白石桥等色彩明艳, 与“解守真”“每存神”的修心形成动静相宜的意境。 后四句转折,揭示仙术济世的矛盾——即便超脱如蓬莱仙官, 仍忧心沧海成尘,暗喻诗人对唐末乱世的深刻洞察。
此诗作于晚唐,道教盛行,欧阳炯借游仙题材抒发现实感慨。 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仙境与凡尘的对比, 既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亦暗含对世事无常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