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接衡门十里馀,信船归去卧看书。
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第一首:溪水连接着简陋的衡门绵延十余里,任由小船漂荡归去,躺着翻阅诗书。看轻功名利禄,向往玄妙虚无的境界,莫说渔人只为捕鱼而生。
第二首:避世隐居垂钓不记年月,高官厚禄怎比得上你的悠闲。倒满白酒,面对青山,笑着指向柴门说等月亮升起再归来。
第三首:船桨惊起鸥鸟飞过溅湿衣袍,身影倒映在潭面柳枝低垂。整日醉饮,远离尘世劳碌,曾见过钱塘江八月的汹涌波涛。
这三首联章体诗需整体把握:
思想内涵:通过渔父生活三重境界——物质层面的简朴(首章)、精神层面的自由(中章)、生命体验的升华(末章),完成对隐逸哲学的立体诠释。
创作技巧:空间上由远及近(十里溪水→柴门→潭面),时间上从白昼到月夜,形成时空闭环。动词使用精妙,"倾""笑指""警"等字活化场景。
文化意义:反映唐代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挣扎,对后世"渔樵"题材文学有深远影响,如《江雪》《渔歌子》等均可追溯至此。
三首诗构成完整意境:首章确立隐逸主题,中章具象化闲适生活,末章以动态景物收束。艺术特色上:
1. 采用渔父这一传统意象,但突破"渔隐"套路,提出"莫道渔人只为鱼"的新解;
2. 白描手法生动,"棹警鸥飞水溅袍"等句充满画面感;
3. 对比手法突出,"官高争得似君闲"凸显隐逸价值;
4. 结尾"钱塘八月涛"的壮阔意象,暗示隐者胸中丘壑。
此诗作于唐代中期,作者李珣仕途失意后选择归隐。诗中借渔父形象表达对官场倾轧的厌倦,通过自然景物与闲适生活的描绘,抒发对道家隐逸思想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中隐"的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