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曾看瑞应图,万般祥瑞不如无。
摩诃池上分明见,仔细看来是那鹕。
曾经看过瑞应图上的种种祥瑞之兆,如今觉得万般祥瑞都不如没有。 在摩诃池上分明看见了那景象,仔细一看原来是秃鹙(一种水鸟)。
全诗以“看”为线索:先看瑞应图(虚),再看摩诃池(实),通过视觉对比完成讽刺。首句“昔日”暗示对祥瑞的曾经相信,次句“不如无”体现醒悟;后两句用“分明见”“仔细看”强调眼见为实,最终以秃鹙的平庸形象解构权力话语。诗人将政治批判寓于日常观察,展现唐代士人对天命论的理性反思。
诗人以对比手法展开:首句提及“瑞应图”的华丽,次句陡然转折“不如无”,直指祥瑞虚妄;后两句通过摩诃池上秃鹙的平凡景象,戳破统治者编造的祥瑞谎言。语言诙谐犀利,借物讽政,体现了晚唐讽刺诗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统治者仍沉迷于祥瑞粉饰太平。顾夐借秃鹙讽刺宫廷刻意制造的“祥瑞”假象,揭露统治者自欺欺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