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峰犹在,横桥一径微。
多年无客过,落日有云归。
水净苔生发,山寒树著衣。
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
白石峰依然矗立,横跨的小桥路径幽微。 多年无人经过,只有落日与云彩相伴而归。 溪水清澈苔藓悄然生长,山间寒冷树木仿佛披上衣衫。 为何方广寺这般景象,千古以来游人稀少难寻。
首联以"白石峰"的永恒对比"横桥"的渺小,暗喻人在时空中的微茫。颔联用时间维度(多年)与自然意象(落日、云)渲染荒寂。颈联转写微观景物,"苔生发"的细腻观察体现禅意。尾联将视野扩展到千古历史,寺院的冷清引发对宗教与世俗关系的思考。全诗结构由近及远,由实入虚,在山水描写中渗透佛理哲思。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山寺清冷之景。"多年无客过"与"千古去人稀"呼应,强化孤寂感。"水净苔生发"一联工于炼字,"净""寒"二字烘托空灵意境。尾联设问,引人深思方广寺的千年沉寂,隐含对佛教兴衰的淡淡怅惘。赵湘以物写情,展现唐代山水诗"清幽淡远"的特色。
此诗作于唐代,赵湘游历天台山时。天台山为佛教圣地,但当时可能因地处偏远或战乱影响,香客稀少。诗人借石桥、古寺的寂寥,抒发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