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刻烛,篱菊暗寻芳。
——李益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
蟋蟀鸣叫催促换上寒衣,茱萸上的露珠滴落房前。 饮酒行令间蜡烛渐短,篱边菊花在暗中散发幽香。 ——李益续写:新月与秋露相映,繁星仿佛混入了夜霜。 今日登高赏景的重阳节,九九之数象征天长地久。
本诗需注意三个层次:表层是重阳宴饮场景的工笔描绘,中层通过"蟋蟀-茱萸-菊-霜"的物候链展现秋意,深层以"九九天数"寄托永恒之思。联句中"宣上人"未留存诗句,可见唐代联句常有散佚。艺术上,"混夜霜"的"混"字巧妙沟通星霜意象,与王维"月出惊山鸟"的"惊"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诗人锤炼字句的功力。
全诗以"催寒""滴露"的听觉视觉开篇,营造秋夜清寒意境。中联"明刻烛""暗寻芳"明暗对照,展现宴饮的热烈与菊香的幽微。后联"新月""繁星"拓展空间感,"九九天长"将节俗提升至哲学高度。联句结构自然衔接,李益续写部分尤擅以天文意象深化时空感,体现其"边塞诗人"的壮阔笔力。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李益与僧人宣上人在兰陵居重阳雅集时的联句作品。中唐时期重阳宴饮赋诗已成文人传统,诗中"登高今夕事"反映唐代重阳登高、赏菊、佩茱萸等完整节俗,联句形式则体现当时文人交游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