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畦抱瓮园,一酌瘿尊酒。
唯有沃洲僧,时过杏溪臾。
——李益追欢君适性,独饮我空口。
儒释事虽殊,文章意多偶。
千畦菜园需亲手浇灌,斟满一壶瘿木酒杯。 唯有沃洲山的僧人,偶尔造访杏溪老翁。 ——李益续写:你追求欢愉适意,我独饮无味空虚。 儒家与佛家虽不同,文章意趣却常相契。
此诗需注意三重对比:首联“抱瓮”劳作与“酌酒”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比;颔联方外僧人与溪畔隐者的超俗呼应;颈联“君适性”与“我空口”的情感反差。尾联点明主旨——尽管儒释理念不同,但艺术创作(“文章”)却能达成精神共鸣。理解时需结合唐代三教合流的历史背景,体会诗人借联句形式展现的复杂心境。
诗歌以田园意象开篇,“千畦”“瘿尊”展现隐逸生活的质朴。后联通过“沃洲僧”与“杏溪臾”的互动,勾勒出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李益续句笔锋一转,以“独饮空口”的苦涩对比友人“追欢”的洒脱,尾联“文章意多偶”则升华主题,揭示不同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共通性。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体现中唐文人融合儒释的思潮。
此诗为李益与友人宣供奉在杏溪园联句所作。中唐时期,文人常以联句酬唱表达隐逸之思。李益晚年仕途失意,诗中“独饮空口”暗含孤寂,而“儒释事殊”反映其思想中儒家济世与佛家超脱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