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兰陵僻居联句
兰陵僻居联句
李益 〔唐朝〕
潘岳闲居赋,陶潜独酌谣。
二贤成往事,三径是今朝。
——广宣生幸逢唐运,昌时奉帝尧。
进思谐启沃,退混即渔樵。
——李益蠹简封延阁,雕阑閟上霄。
相从清旷地,秋露挹兰苕。
往事
古诗译文
潘岳写下描述闲适生活的《闲居赋》,陶渊明亦有自得其乐的《独酌谣》。这两位贤人的高雅往事已成过去,而如今我们正实践着他们归隐的志趣。——广宣
我庆幸生逢大唐的盛世,能在圣明时代侍奉如尧帝般的君王。在朝为官时努力思考如何竭诚辅佐,退隐后便混迹于渔夫樵夫之间,过着闲散生活。——李益
被蠹虫蛀蚀的书简仍封存于延阁,雕饰华丽的栏杆遮蔽了云霄。我们相伴来到这清幽开阔之地,在秋露中沾染兰苕的芬芳。
展开
知识点
1. 联句诗:古代作诗方式之一,由两人或多人轮流吟诵诗句共同组成一首诗,盛行于唐代文人聚会 2. 潘岳与陶潜:西晋潘岳(潘安)以《闲居赋》开创隐逸文学书写范式,东晋陶渊明确立田园诗派传统 3. 三径典故:出自《三辅决录》,汉代蒋诩隐退后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交往,成为隐逸代名词 4. 启沃出处:《尚书·说命上》载"启乃心,沃朕心",意为开诚相告、竭诚辅佐君主 5. 唐代秘阁制度:延阁为汉代宫廷藏书机构,唐代设秘书省掌管图书典籍,诗人常以"蠹简"喻珍贵古籍
展开
古诗注解
潘岳闲居赋
: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安)所作《闲居赋》,描写退隐生活的闲适情趣。
陶潜独酌谣
:东晋诗人陶渊明(陶潜)写有《饮酒》诗组及自娱式饮酒诗文,此处化用其意境。
三径
:典出西汉蒋诩隐居时开辟三条小路,后指代隐士居所。
广宣
:唐代诗僧,与李益等文人交游唱和,此联句为其所作部分。
启沃
:语出《尚书》,指开诚忠告、竭诚辅佐君王。
蠹简
:被蠹虫蛀蚀的书简,喻指珍藏的古籍。
延阁
:汉代宫廷藏书之所,此处借指唐代秘阁。
閟上霄
:閟(bì),关闭、遮蔽;形容雕栏高耸入云。
兰苕
:兰花的茎叶,泛指香草,象征高洁品格。
展开
讲解
这首联句诗通过三重维度展现中唐文人的精神世界:首先以历史维度引入潘岳、陶潜的隐逸传统,确立诗歌的文化坐标;其次以社会维度通过"唐运""帝尧"体现士人对盛世的认同与责任;最后以自然维度通过"清旷地""秋露兰苕"营造超脱现实的意境空间。艺术上采用典故对举(潘岳/陶潜)、空间对照(延阁/兰苕)、人生状态对比(进思/退混)等手法,在十四句诗句中构建出完整的精神演进轨迹:从追慕先贤到当下实践,最终抵达物我两忘的境界,体现唐代诗歌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与生命穿透力。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联句诗采用双人交替吟咏形式,兼具历史深度与空间意境。前四句广宣以潘岳、陶潜的典故确立隐逸主题,承袭魏晋风骨;李益续作则展现"进思退混"的士人理想,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兴衰相融合。"蠹简"、"雕阑"意象形成封闭空间与开放自然的对比,末句"秋露挹兰苕"以视觉、触觉通感收束,既呼应潘陶的高洁品格,又赋予联句清新的现场感。两位作者风格交融:广宣用典典雅,李益写实凝练,共同构建出大隐于市的精神家园。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中唐时期,是李益与诗僧广宣在兰陵僻居时的联句作品。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文人士大夫既怀揣建功立业的理想,又向往隐逸生活的宁静。李益作为边塞诗人代表,历经仕途起伏,与方外之交广宣通过诗歌唱和,既表达对盛世的追念,又流露超脱尘俗的志趣,反映中唐文人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
展开
作者信息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古诗数量:
253
名句数量:
890
作者其他古诗
1
水宿闻雁
1.1万阅读
2
洛桥
1.1万阅读
3
度破讷沙二首
1.1万阅读
4
喜见外弟又言别
1万阅读
5
春夜闻笛
1万阅读
6
宫怨
1万阅读
7
边思
1万阅读
8
逢归信偶寄
1万阅读
9
夜上受降城闻笛
1万阅读
10
从军北征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