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积高次,表里望京邑。
白日最灵朝,登攀尽原隰。
年灰律象动,阳气开迎入。
烟霭长薄含,临流小溪涩。
宾朋莫我弃,词赋当春立。
更与韶物期,不孤东园集。
黄山巍峨高耸,从山顶可俯瞰京城全貌。 明亮的白昼是最灵动的时光,我攀登至原野与低洼处尽览风光。 年岁的灰烬随律动消散,阳气升腾迎接新春到来。 薄雾笼罩着绵长的草木,溪水在石间流淌略显滞涩。 宾客朋友不曾离弃我,我们以词赋迎接春天的站立。 更期待与美好时光相约,不辜负这东园雅集的盛景。
本诗典型体现盛唐台阁体诗歌特征:首联以"表里望京邑"暗示作者政治身份;中段"阳气开迎入"既写自然节气,又隐喻朝廷纳新;尾联"不孤"暗用《论语》"德不孤"典。艺术上采用"由远及近"的镜头式描写:从宏观山景到微观溪流,最终聚焦宴集场景。对仗方面,"白日"对"登攀","烟霭"对"临流",工稳中见变化,体现苏颋作为朝廷大手笔的修辞功力。
全诗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展开:前四句通过"黄山登眺"建立俯视京城的宏大视角,中四句转入立春节气的物候描写,后四句聚焦文人雅集场景。诗人巧妙将"人日"民俗与立春阳气相结合,"年灰律象"的典故运用体现其博学,"宾朋""词赋"二联则典型反映盛唐文人"以文会友"的传统。尾联"不孤"二字暗含对政治清明的期许。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时值"人日"(正月初七)与立春双节交汇。苏颋作为宰相兼文坛领袖,在小园宴集宾客,借节令更迭抒写对自然时序的感悟,展现盛唐文人雅集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