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园春欲尽,别有一丛芳。
直似穷阴雪,全轻向晓霜。
凝晖侵桂魄,晶彩夺萤光。
素萼迎风舞,银房泫露香。
水晶帘不隔,云母扇韬铓。
纨袖呈瑶瑟,冰容启玉堂。
今来碧油下,知自白云乡。
留此非吾土,须移凤沼傍。
兔园的春天即将结束,却有一丛白菊独自绽放。 它洁白如寒冬的积雪,轻盈胜过清晨的霜花。 光辉凝聚仿佛侵染了月魄,晶莹光彩胜过萤火微光。 素白的花萼迎风摇曳,银色的花房含着露珠散发幽香。 水晶帘也遮不住它的清丽,云母扇难掩它的锋芒。 如纨袖轻抚瑶瑟,似冰姿玉容立于华堂。 如今它来到这碧油帐下,可知来自飘渺的白云之乡。 此处并非它久留之地,终须移植到凤凰池旁。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表面咏菊实则写人;其次是"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前六联实写白菊形态,尾联虚写其归宿;最后是"雅俗共济"的语言风格,"兔园""凤沼"用典雅致,"纨袖""冰容"比喻通俗。诗人通过白菊这一意象,既完成了对友人的赞美,又表达了唐代文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政治期待,体现了咏物诗"不即不离"的创作境界。
全诗十六句,采用"总-分-总"结构。前四句总写白菊的时令特征和整体形象,中间八句用工笔细描其形态神韵:以"凝晖""晶彩"写其光泽,以"素萼""银房"状其形态,通过"水晶帘""云母扇"等贵重器物衬托其超凡脱俗。最后四句点明白菊的来历与归宿,暗喻人才应当居于要位。诗人运用博喻手法,将白菊比作雪、霜、月光、萤火、瑶瑟等意象,形成丰富的审美层次。
此诗作于唐代中期,是杨巨源酬和汴州刺史令狐楚《白菊》诗之作。当时令狐楚以白菊寄赠杨巨源,杨遂作此诗回应。诗中既赞美白菊的高洁品格,又暗含对令狐楚政治地位的称颂,体现了唐代士大夫间以物寄情的雅趣。